馬雲:我和我的阿里巴巴是幸運的

2016-02-15 10:48:00    來源:央視    

  二十年,一個夢

  中國網際網路20年,阿里巴巴16歲,他們幾乎同步走過一個夢想與泡沫齊飛的時代。20年,網際網路在中國完成了從技術、資訊、商業到公共生態的進化。據統計,截至2015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達6.68億,網際網路普及率48.8%,居世界第一。

  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我國“網際網路+”行動總體目標是,到2018年,網際網路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於網際網路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網際網路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網際網路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16年,阿裏集團輾轉騰挪終於登上美國紐交所,目前市值2000多億美元。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網路零售市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總額從2004年的不足1萬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13.4萬億元,十年間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30.6%。2015年前10月網路零售總額已達2.95萬億元。電子商務已經逐步成為網際網路經濟最為活躍的領域。

  “網際網路改變了全球電子商務的格局。”馬雲説,他和他的阿里巴巴是幸運的。當有人唱衰阿里巴巴時,他告訴員工,“我們沒有那麼糟。”;當阿里巴巴的市值高居世界前列時,他告誡員工,“我們沒有那麼好。”

  馬雲和十八羅漢的創業史已經為很多人所熟悉。他們是一群出身草根的普通人,1999年自掏腰包湊足的50萬元起家。由於在當時的中國,網際網路概念超前,創業初期處處吃閉門羹。融資過程也是一波三折,2001年馬雲到美國矽谷試融資,卻因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未在美國有成功先例,而被30多家風險投資拒絕。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會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這是馬雲作為“創業導師”給後來者留下最殘酷也最刻骨的一句話。

  馬雲他總結阿里巴巴成功有這樣3個要素:1對未來有不同的堅持;2聚集各類優秀人才,共同成長;3不怕犯錯誤,有足夠的耐心從錯誤中學習,變成營養。

  “你有什麼,你要什麼,你放棄什麼。”這是一位高人給馬雲的啟示,很多演講中,他多次提及。而中國網際網路這20年的發展史也是在這三個問題中大浪淘沙而來。從一開始的好奇、擔憂與被動接受,到積極創新、垂直細化和主動訴求,直至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人對網際網路的態度是一個高速卻漸進的過程。

  正如馬雲所言,網際網路這個世紀大變革的技術,做了很多昨天做不到的事情。從電子郵件、門戶網站、電子商務、分類資訊、網路視頻、社交網站、移動互聯,猝不及防之間,網際網路已經帶著層出不窮的新鮮概念深入到每個人生活的細節和社會主體的每個角落。

  概念與泡沫共生是網際網路與生俱來的。1995年至2001年間,發端于歐美股市的網際網路投機泡沫,也在亞洲多個國家包括中國相繼出現。當時的網際網路泡沫危機甚至逼迫騰訊進入最困難的時期,曾險些把開發出的ICQ軟體以60萬元的低價賣給深圳電信數據局。

  2015年,在“網際網路+”政策的推動下,很多與網際網路相關的科技股、概念股、傳媒股等持續波動,創業板、新三板熱鬧不斷,BAT大佬們也頻頻出手跑馬圈地,網際網路泡沫是否會再度來襲又成為一大議題。

  有分析認為,此泡沫非彼泡沫。“網際網路+”沒有泡沫,還有巨大的價值有待挖掘,但具體到某些公司尤其是創業公司,他們的估值是存在泡沫的。

  那麼,網際網路+的巨大價值向何處求呢?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指明瞭方向:新興産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高端裝備、資訊網路、整合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重大項目,把一批新興産業培育成主導産業。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引導網際網路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産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未來的網際網路經濟應該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結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共贏。”在紐交所上市後,曾有位外國駐華大使問馬雲,“你們的夢想已經實現了,下一個夢想是什麼?”馬雲回答道,“阿里巴巴的夢想遠沒有完成,我們希望做一家102年的公司,現在剛剛過去了16年,還有86年要走。未來的86年,我們真正的夢想是成為別人夢想的支撐。”

  DT時代,讓別人強大

  他認為,第一次技術革命是體能的釋放,是讓人的力量更大,第二次技術革命是對能源的利用,使得人可以走得更遙遠。而第三次技術革命是IT時代走向DT時代。

  “從現在往前推的二十年,是網際網路技術突飛猛進發展的二十年,未來的三十年是網際網路技術如何融入到應用社會方方面面的三十年,這三十年才是真正創業巨大的機會。”馬雲的眼光總是望向未來。

  所謂DT時代,即Data Technology時代。馬雲認為,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一個新能源時代,這個時代核心資源已經不是石油,而是數據。“未來的數據是一種生産資料,而未來的生産力就是計算能力和所有創業者的創新能力以及企業家精神。”

  2015年10月26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十三五”目標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其中,國家大數據戰略與網路強國戰略、“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發展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拓展網路經濟空間,促進網際網路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等目標一同在列。

  工信部表示,將圍繞建設數據強國,從以下七個方面全面推進大數據産業發展。一是貫徹落實國家大數據戰略,做好大數據産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二是支援大數據關鍵産品研發和産業化;三是促進大數據與其他産業的融合發展,與《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等國家戰略協同;四是推動大數據標準體系建設;五是大力促進大數據應用,建設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支援地方開展大數據産業發展和應用試點;六是加強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七是完善大數據制度法規。

  據專業機構統計,目前國內已基本形成“上游數據資源+中游産品技術+下游應用服務”的大數據産業體系,全國有200多家大數據企業,包括大數據軟體、硬體及專業服務的直接産值今年有望超過110億元。

  “IT時代是讓自己強大,DT時代是讓別人強大。”馬雲認為,中國未來的競爭是一個計算能力的競爭、處理海量資訊的能力,沒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其他都是空談。DT時代不是一個技術的變革,而是思想的變革。“只有思考未來,關注年輕人,才能把握未來。而真正的升級,在於人才的升級,思想的升級,文化的升級。”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