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成京津冀協同新熱點

2015-12-10 10:10:00    來源:中國金融資訊網    

  記者日前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地採訪了解到,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社會熱潮的背景下,創新創業成為京津冀地區産業協同的新熱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科技創新鏈”正在形成,部分地區已經打造成創新創業集群。業內提出,未來還要進一步釋放市場動能,進一步加快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讓創新驅動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引擎”。

  ——創新創業已成京津冀産業協同新熱點

  今年以來,來自北京的創新創業企業,特別是培育創業企業的孵化器,如雨後春筍般落戶天津、河北兩地。

  7月初,天津開發區與來自北京的一家網際網路創業平臺簽署協議,雙方共同打造“泰達創客+”平臺。該平臺將向入駐企業提供價值5000元到8萬元不等的雲計算、大數據的基礎設施及服務,大大降低創業企業對大數據的購買和維護成本,讓沒有IT專業人員的創業者,可隨時使用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進行創新。

  就在同一天,來自北京中關村、致力於挖掘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的亞傑商會也落戶天津開發區,其力爭在三年內,影響、覆蓋千家在天津本地有代表性的創新企業,培育百家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創新企業,並與當地政府在創業培訓、品牌共建等方面深度合作。

  亞傑商會秘書長郭基梅告訴記者,“我們希望,未來不僅能夠幫助北京的創業者到天津發展,還可以培育天津本地的創業環境,將北京的培訓資源、創業導師都請到天津來,讓天津的創業者擁有更好的‘搖籃’,實現快速成長。”

  在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秦皇島千方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一層大廳裏整整一面墻的大螢幕上,“秦皇島計程車服務管理資訊系統”正在運營。這家一年前才從北京中關村走出來的企業,運用智慧軟體和雲計算體系,使秦皇島市計程車運營的總數、載客情況、具體位置都躍然“屏”上,一目了然。

  據介紹,為全市3600多輛計程車安裝智慧終端的2000多萬元均由企業投資,短短一年時間裏,企業獲得了市場,政府則借助高科技“東風”加快建設智慧城市,一舉兩得。

  千方科技的案例只是中關村科技企業佈局“京津冀”的一個縮影。去年5月,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正式掛牌開園,僅1年多的時間,已有6家科技企業的6個首批項目正式簽約,累計20多個項目進行協調推進。

  一些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無論是大公司、中小企業還是創新創業團隊,佈局京津冀成為越來越多民營科技企業的自發選擇。過去一年多時間內,從“政府鼓勵”到“搶灘佈局”,從“駐足觀望”到“集體行動”,越來越多的中關村科技企業將京津冀協同發展視為企業壯大的新契機。

  ——部分地區已經初步打造成創新創業集群

  天津是我國製造業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工業基礎雄厚。2014年,天津工業總産值突破3萬億元,八大優勢産業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高達90%。而記者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採訪看到,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這裡已經擁有製造業發展的堅實基礎。作為開發區的支柱産業,製造業向高端智慧裝備領域優化升級,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成為了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天津艾思科爾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德馨一年前結束了在北京的科研工作,來到天津創辦企業。他告訴記者,“我們公司的核心技術是視頻監控火警,在北京雖然有很好的學術氛圍和研究資源,但無論是生産設備還是銷售設備,都不能停留在實驗室,還是要依靠傳統的製造業企業。天津在這方面有優勢,我們的很多設備都在這裡生産和應用。”

  天津開發區科技企業培育平臺、天津泰達科技發展集團總工程師馬萱説:“天津開發區集聚世界五百強及其上下游配套産業,積累了一大批製造業人才。而北京的優勢是技術和人才,兩者結合起來,在智慧硬體、3D列印等領域就有很多合作的空間。”

  目前,以天津開發區為代表的一些熱點地區,已經形成京津冀協同創新的良好氛圍,成為北京創業者的“熱土”。近一年間,天津開發區內已建成、新落戶和正在洽談的“眾創空間”與創新型孵化器已達16家,其中9家來自北京。依託這些專業型孵化器,天津開發區已累計孵化科技型企業1000余家,其中50余家企業通過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多家企業成功掛牌新三板。

  不僅是天津,河北也具有市場優勢以及産業升級改造的機遇。比如,河北近兩年要淘汰一大批落後産能,正努力打造節能環保、數據産業、生物工程和新能源等新興産業,一些地區也成為創新創業企業的熱土。

  在河北省保定市建起的“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由中關村發展集團所屬企業--中關村資訊谷管理有效責任公司負責運營,其將中關村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服務、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的理念和做法引入,營造跨區域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目前,華北電力大學、中關村天臺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賽伯樂投資集團等14家創新主體成為項目首批合作夥伴,20余家企業意向入駐。

  ——創新創業資源仍有潛力待挖

  接受採訪的基層幹部、企業家和學者表示,隨著中關村企業走向津、冀,形成規模聚集,三地將逐步形成包括上市公司、創新創業團隊、孵化器,以及第三方評估機構、投資人和仲介服務在內的生態系統。未來,還要在天津、河北兩地營造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並由政府牽頭,為創業企業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援,以催生京津冀創新創業集群不斷壯大,加速推進三地協同發展。

  一方面,天津、河北等地的創新創業環境與北京相比,仍有差距,建議要統一待遇,提升環境,促進科技創新的資源、人才自由流動。有基層幹部提出,已經在中關村註冊的科技企業落戶河北時,即使是同一家公司從事同樣業務的子公司仍然要重新審批資質,一些公司的資質甚至要報到國家層面審批,降低了企業落戶的效率和積極性。可考慮同一家科技型企業在落戶子公司時,就同一個科技項目採取備案制度,減少審批環節和流程。

  還有人提出,要想培育創新創業的土壤,仍然需要在提升環境層面下功夫。要提升北京以外地區為高科技企業服務的能力,在簡政放權、一站式服務、高端人才培養、創新創業課程培訓等領域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便利。

  另一方面,受制于金融資源分佈不均,津冀兩地的創業企業仍面臨資金短缺的壓力,建議通過金融資源疏解、金融一體化等方式予以緩解。

  一家網際網路創業孵化器在天津地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北京的空間飽和了,很多項目雖然到了天津、河北,但還是要回到北京找資金,因為當地缺乏優秀的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這個問題不解決,天津、河北就會變成北京的“廠房”和“車間”,不具備持續競爭力。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趙秀池等學者指出,科技創新資源的著陸離不開金融支援。目前,北京是國家金融決策中心和金融管理中心,也將不可避免的成為金融機構以及各類資金的聚集地,而天津、河北兩地金融資源不足,無法為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援,創業企業急需“補血”。

  業內建議,加快推進北京金融資源的疏解,將一些有引導、示範效果的金融創新機構放到天津,以吸引更多的金融資源;通過設立産業發展基金、加快設立金融租賃公司等方式,讓資金在三地自由流動;政府做大做強科技創新引導基金,規範和加強各類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以股權投資、購買服務等市場化方式,對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援等等。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