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東軟資訊學院 激活創業型應用技術大學發展活力

2015-12-10 09:4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大連東軟資訊學院 激活創業型應用技術大學發展活力

  推動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在“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等國家重大戰略下,似乎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緊迫。當前國家經濟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産業轉型升級的艱巨性與國家對於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需求的緊迫性深度交融,高校的轉變思路和改革實踐將決定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同質化傾向,以及人才培養不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等問題能否迎刃而解。

  如何結合自身優勢和特色,讓學校在轉型中找準著力點,以持久的活力進行發展和改革,為學習者和社會創造更多價值,很多本科高校都在為此作積極的探索。近期備受關注的大連東軟資訊學院,其堅持“創業型應用技術大學”的定位和“有特色、高水準”的目標,不斷深化産學合作和一體化教育教學改革,通過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全面提升人才培養品質,在15年的辦學路上,始終保持著充沛的發展活力。

  融産學強專業

  校企合作共育大學生競爭力

  應用技術大學是在傳統大學的基礎上,吸收某些職業教育的特質建立起的一種技術大學教育模式,是基於實體經濟發展需要,服務國家技術技能積累創新,立足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直接融入區域産業發展及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于一體的新型大學類型。

  筆者注意到,在大連東軟資訊學院的發展史上,早在2000年建校時,就已經明確了面向IT産業及行業應用,以經濟需求為導向,培養“實用化、國際化、個性化”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這一辦學定位。學校作為國內第一所由軟體企業和軟體園共同創辦的創業型應用技術大學,與生俱來的産業基因讓學校深刻認識到IT教育比任何一個教育領域更需要大學與産業共建出一條牢不可破的人才培養生態鏈。

  學校十分注重與産業的順勢互動,使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更加貼近於産業的發展趨勢。如,智慧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等專業,是圍繞國家産業轉型升級及戰略性新型産業的人才需求而開設的;嵌入式系統工程專業的設立瞄準的是全球整合電路行業在生産和研發的地域性變遷,以及巨大的人才缺口,這一專業佈局日後也實現了學校與在大連建廠投産的英特爾晶片廠之間整合電路人才供求的端到端對接;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等專業方向所培養出的學生則在日益增長的ERP實施顧問市場上炙手可熱。學校保持與英特爾、IBM、SAP、惠普、東芝、Oracle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密切交流,邀請企業界的專家參與到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的研討,根據産業需求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將企業的用人需求和技術應用融合到教學中,並與企業合作開發教育教學管理系統、課程體系、教材和課件等。這不僅能夠保持學生所學知識的實用性,更有助於學生提前獲得適應企業需求和行業發展的能力,並培養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強的職場競爭力。

  正是得益於深度的産教融合,大連東軟資訊學院在專業建設方面成效顯著。在2012年~2014年的遼寧省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評價中,該校電腦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路工程、電子資訊工程、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動畫等多個參評專業躋身遼寧省前三名。

  善用工程教育模式

  一體化培養創造學生價值

  定位明確,應用技術大學知道該朝什麼方向走;堅持校企合作,學校就有了前進的動力;至於能不能走得更穩更快,“事半功倍”的育人模式很重要。

  2005年,大連東軟資訊學院的《創新型IT職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課題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此獎項的民辦高校。2008年,在實現了從高職到獨立學院再到轉設為普通本科院校的“三級跳”之後,學校開始思考如何借鑒國際工程教育的成果CDIO模式來進一步改善學校教育教學的現狀。在學校看來,適合應用技術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要能夠實現這樣兩個方面的目標:一方面,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讓學生不僅擁有知識、更會運用知識,通過知識的運用為其自身創造價值;另一方面,服務於産業,縮小大學教育與産業需求之間的縫隙,通過提升工程教育的品質滿足企業對於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基於這樣的理解,學校將CDIO本土化、本校化,構建了以學習者的“TOPCARES”能力指標為體系(T代表“技術知識與推理能力”,O代表“開放式思維與創新”,P代表“個人職業能力”,C代表“溝通表達與團隊工作”,A代表“態度與習慣”,R代表“責任感”,E代表“價值觀”,S代表“應用創造社會價值”)的TOPCARES-CDIO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該模式通過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和實踐項目,引導學生對所學專業從關注、到認知、再到循序漸進地獲取學習經驗,學習體系中對於教學內容的規劃和設計,能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的過程中同時獲取知識的運用能力,完善個人綜合素質。

  為了充分發揮TOPCARES-CDIO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效用,學校實施了以專業團隊為基本教育單位的學生工作模式,將專業教研室與輔導室合併,設置由專業教師和素質教師(輔導員)組成的專業教育管理團隊。這樣,同一個師資團隊裏,專業教師能夠參與素質教育和學生工作,素質教師能夠參與專業教學工作。兩者相融的結果,就是從課上到課下,所有教育教學環節中的溝通協調更加順暢,所有教師都會因為團隊目標和責任一致,更加積極主動地一同去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此外,基於TOPCARES-CDIO模式,學校還制定了基於專業的黨團組織、學生社團與創新創業平臺的一體化管理方案,使一個專業內的專業教學、素質教育、學生工作與學生課外的黨團工作、校園文化活動、科技活動、創業實踐等工作相互合併為一個有機整體,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質都得到全方位提升,實現了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一體化培養和協調全面發展。學校也因此在2013、2014年分別獲得了全國民辦高校黨建和思政工作優秀成果特等獎。

  創新創業教育

  讓校園成為夢想“孵化器”

  早在2002年,大連東軟資訊學院按照真實的IT企業環境組建了大學生創業中心(Student Office and Venture Office,簡稱“SOVO”),此舉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校內擁有創新創業的實踐平臺。學生在這裡根據能力擔任各種職業角色,全面體驗現代企業的運作方式及工作流程,在企業導師和專業教師的創業實踐指導下,完成真實的商業項目,甚至有機會獲得創業資金的支援。這樣實打實的鍛鍊,可以幫助學生孕育創業夢想,激發創業精神和創新潛質,獲得溝通能力、管理能力等“創客”所必需的各方面素質。成立至今,SOVO累計培養虛擬公司160余家,其中51家被成功孵化為實體公司;累計培養學生1萬餘人,幫助學生實現了高品質創業和就業。SOVO在2014年榮獲遼寧省首批大學生創業孵化示範基地,2015年獲批大連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在大連東軟資訊學院看來,創新精神和創業心態是一所應用技術大學永葆發展活力的根本,想要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競爭中有所作為,就必須“走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這也正是該校成立初始就十分注重創新創業教育的原因。學校除了通過對創新創業環境文化的傾力建設,為廣大學生營造良好氛圍,還設立了創新創業學院,將《創新、創造與改變》、《思維創新與開發》、《創業者精神》、《商業計劃》、《整合創新與應用創新》等10余門創新創業課程和創業門診、創業沙龍、創新創業論壇、創新創意大賽等活動納入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更加系統和高效地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與創新創業能力進行培養。

  這樣的創新創業教育,正在讓這所創業型應用技術大學充滿著奇思妙想的活力和日益蓬勃的能量,也讓學校更好地實現著“讓學生有能力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價值,並通過自己的價值幫助他人就業,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這一教育理念。該校畢業生柳俊和李振寧在2011年攜手創辦了一家移動網際網路公司,經過四年努力,不僅成為東北地區領先的APP移動應用設計與開發服務商,還每年回到母校招納更多的校友加入團隊。這個學弟學妹口中津津樂道的“東軟合夥人”團隊,在今年9月國務院領導赴大連高新園區創業e港視察工作期間,接受了親切握手和面對面鼓勵。“領導的鼓勵讓我們充滿能量,我們將用執著、智慧和汗水,繼續追逐那個在大學時就擁抱的創客夢。”李振寧説。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