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籍華裔大陸尋發展 提醒年輕人“腳踏實地”

2015-09-21 07:58:00    來源:台灣網    

  

楊嘉駿(台灣網 普燕 攝)

  台灣網9月21日北京訊 (記者 陳文韜)18日下午3時,北京海澱區阜成路的一棟辦公大樓內,楊嘉駿正在和同事就一份報告文件的內容進行激烈的討論。作為亞洲國際癌症中心籌備委員會的項目負責人、國際部總裁,楊嘉駿馬上將要會見一位來自外國的代表,就一個醫療健康項目進行洽談磋商。

  目前在與楊嘉駿合作的亞洲國際癌症中心不是單純的一家醫院,也不是單純的科研機構,它是面向全球癌症診療的資源平臺、創新平臺和服務平臺,是依據中歐2020計劃的醫療健康專項要求和中國“一帶一路”規劃設計而建設的。楊嘉駿憑藉自身優異的能力條件以及所掌握的包括人脈、技術等資源,已經成為了該平臺項目發展的中流砥柱。

  初見楊嘉駿,除了他陽光般的笑容和親切的態度,第一印象恐怕就是“高”了。然而,除了1米93的身高,26歲的他也有非常高的學歷:從小生長在美國的他本科畢業于美國南達科他州州立大學;2011年至今就讀于清華大學全球經濟新聞、教育經濟與管理的雙碩士。此外,楊嘉駿平日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甚至略帶一些北方口音,很難想像他是一位美籍華裔。

  楊嘉駿很小的時候就隨全家人從臺灣漂洋過海去到美國的南達科他州生活。雖然童年的時光都是在美國度過,但楊嘉駿從小就在姥姥和姥爺的教導下學會説中文,並且對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的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小的時候,他就有了一大愛好:收藏各國,尤其是中國的古今錢幣。

  每年學校放假,楊嘉駿大多會回到他母親的故鄉——東北,而身為臺灣人的父親更是時常告誡他:“你是中國人,留著中國人的血!”楊嘉駿介紹道,他回到中國一方面也是為了去尋根——尋找代表母輩的大陸和代表父輩的臺灣的根源所在。

  於是,在大學畢業後,楊嘉駿隻身來到北京,在清華大學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涯,同時在教育機構當起了英語老師。

  剛剛來到大陸的楊嘉駿在工作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基本上都是源自於中西方理念上的摩擦。“比如大陸這邊更注重細節、更注重禮儀,與西方相比説話思維都比較婉約一些,我一開始説話比較直,惹了不少麻煩。”但是這些困難對於樂觀積極的楊嘉駿來説不算什麼,他不斷改善自我,最終獲得了成功。“有困難,去克服它就好了,不然你還不如直接放棄。”

  楊嘉駿喜歡隨意舒適的生活。除了每天上班工作,不忙的時候他會寫寫題目為《東西方文化與衝突——美籍華裔子女在華留學發展一項研究》的碩士論文,結合自身經歷,他通常會在短時間內寫出不少的內容。愛好文玩、收藏古錢幣的他也會去古玩市場潘家園逛一逛,淘淘貨。

  此外,他還會時常給遠在他鄉的親人打打電話,聯絡感情。“在西方講究個人的獨立,我也是一個從小就很獨自自主的人,卻往往忽視了親情的維持。但是在大陸生活後,我意識到親人間的聯絡非常重要,這與自身是否獨立沒有關係。”

  當前大陸正在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不少青年都想大展宏圖,開拓自己的一番事業。已經在大陸發展一段時間的楊嘉駿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與看法。“我一直在説一句話就是‘No pain, no gain’,可以理解為‘小的時候苦一些,老的時候甜一些’,趁著年輕就要努力拼搏,不要浪費時間。”

  他還表示,現在的社會中不少創業的年輕人有急功近利、好高騖遠的問題,應該要腳踏實地,不怕從最基礎做起。“我以前在美國當過服務生、攝影師、宿舍管理員,在大陸當過英語老師,這些工作都為我將來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經驗閱歷,同時也慢慢積累了不少人脈關係,對我有莫大的幫助。”(完)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