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青年創業降溫:別急著做“風口那頭豬”

2015-11-19 09:41:00    來源:人民日報    

  “颱風來了,豬都會飛”,這是當下創投圈內最流行的語句之一,藉以闡述這是一個適合創業的時代。

  是的,這是一個適合創業與創新的時代,也是一個呼喚創業與創新的時代。馬雲那一句“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鼓舞了無數青年人。於是,在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心中,都因這樣的故事心潮澎湃:喬布斯在家中的車庫,規劃了未來蘋果公司的藍圖;李彥宏啟程回國,在北大資源賓館租房,開始了百度的創建歷程;俞敏洪親手將英語招生廣告刷在大街小巷,啟動了新東方巨輪的航程……加之政府的引導、社會與學校氛圍的營造,以及休學創業等政策的鼓勵,年輕的、勇於嘗試的、不服輸的因子在許多青年人心中悄然變大,暫別學校去創業,成為不少人的選擇。

  當然,我們樂見這樣的情形出現。一方面,以往曾飽受詬病的,中國年輕人缺乏創新意識與勇氣、不敢挑戰權威,不願承擔風險的缺點在向好改變,一方面,青年人求新求變的原生動力會迸發出生生不息的力量,對於整個社會的創新生態系統,對於國家的創新戰略來説,都不啻于源頭活水,大有益處。

  但是,當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衝動休學創業,看到許多年輕人創業不到半年便“隆重開業、低調關門”,看到社會上竟有許多人以北大學生賣煎餅、知名高校學生畢業開米粉店為榮並爭相效倣,不由讓人心生憂慮。

  到底怎樣才是理性的創業?當下我們最希望的是大學生都成長為腰纏萬貫的企業家,還是希望他們保持創新原動力,具備首創精神?如何避免創新創業不成為泡沫?

  有這樣的一些觀念應當厘清:

  首先,大學生的創業,尤其是知名高校大學生的創業,不應當只將目光局限于簡單實現“財務自由”,應當有更高的視野與格局,致力於科技創新,促進人致力於服務社會,而不能僅僅寄希望於通過運作一個項目而獲得風險投資的青睞,成為一隻“風口上的豬”。

  同時,當前政府與高校的引導,尤其是知名高校開展創業教育,不單是著眼于幫助學生開辦公司緩解就業壓力,更不是將全體學生都往商業這條路上引導。一流大學創業教育的目標,絕非緩解就業壓力這麼簡單、直接、短期,也不是簡單地幫助學生開辦公司,而是為學生創造未來發展的平臺和機會,著力於培養具有開創能力的人,培養首創精神、冒險精神、獨立意識、創業能力以及挑戰現狀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本領,走入社會後,可以致力於整個社會的進步以及在各行各業中創造性地改變現狀。

  為了更好地實現以上目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社會引導理性的創業觀念,保護年輕人的“稚嫩”或“狂妄”之餘,引導年輕人創業時不僅僅著眼于生存,不是滿足於成為一個高智商的“投機者”,而是要鼓勵具有高尚志趣、較高科技含量,敢於挑戰權威的創業項目。另一方面,在創業教育風生水起的當下,高校要設計一種健康的創業教育成果觀,營造一種科學的創業教育氛圍,避免畢業時以學生開辦公司數量作為創業成果統計的偏向,引導良性的創業觀與創業文化。

  在迎向風口前,我們的年輕人,不妨先理性駐足、充分準備、認真思考。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