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可折算學分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和方向

2015-11-19 09:08:00    來源:深圳特區報    

  政策是導向,政策是機遇,有適宜政策支撐,更多大學生才能把創新創業夢想付諸行動

  ■ 劉根生

  教育部官網公佈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修訂情況,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及部屬高校徵求意見。與原規定相比,新規明確提出大學生可將自主創業折算為學分。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各高校要設置合理的創新創業學分,允許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教育部搞學分改革,無疑是在落實國務院要求,用政策激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有專家表示,這樣做降低了在校創業機會成本,使學業不再成為創業隱憂,有利於營造大學生創業良好環境。也有人擔心,創業可折算學分會影響教育品質。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核心就是一個“創”字。“創”就是實幹,沒有實幹夢想就是幻想;“創”就是創造,唯有創造,社會財富才能不斷增加;“創”就是突破,敢闖敢變,才能實現新超越。大學生最少保守思想,最富創造活力,應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主力軍。問題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潛力還遠遠沒能釋放出來。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人數佔比20%—30%,我國大學生創業人數還不到畢業生總數1%。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政策來激勵。政策是導向,政策是機遇,有適宜政策支撐,更多大學生才能把創新創業夢想付諸行動。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就已明確提出,21世紀大學生不能再僅僅是求職者,而應努力成為工作崗位創造者。實際上,這就是要求當代大學生應轉變觀念,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出擊,變翹首觀望為積極進取,變循規蹈矩為開拓創新。顯而易見,創新創業可折算學分的改革,符合當今世界教育理念和方向,值得期待。

  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大學本分,問題是對高素質人才怎樣理解。過去,我們往往以考分論英雄,以為各科成績好就是優秀學生,也是潛在高素質人才。其實,所謂優秀學生或高素質人才核心內涵應是更能創新創造。換句話説,高素質人才可能是高分學生,也可能不是高分學生;高分學生可能是高素質人才,也可能不是高素質人才。從這個角度看,創新創業可折算學分等改革也有利於提高大學教育品質。

  馬雲説,如果有一天自己寫書,書名會是《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個錯誤》。阿里巴巴成功的秘訣,也就在那些失敗裏。比如當年把公司從杭州搬到美國矽谷而陷入困境,阿里巴巴重新回到勒緊褲腰帶的初創時代。但馬雲更明白,創新創業就是個倖存者遊戲,不可能穩賺不賠。“錯誤是用來學習的,不是用來糾結的”。從錯誤和失敗中聰明起來,阿里巴巴創造了今天的成功。這也啟示我們,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還應多些扶持,以提高創新創業成功率。作為創新創業者則應做好充分思想準備,時刻準備應對困難,化不利為有利。更多大學生能以堅忍不拔精神創新創業,高校和地方能沉下心來培育“小苗”,社會定能以創新創業活力的迸發而更有生機。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