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實踐者]河南襄城縣秦寺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德民:為百姓捧出赤誠心

2018-04-04 09:53: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駐村第一書記王德民挂職期滿要回縣城了,這條沒有公開的消息像長了翅膀迅速傳遍河南襄城縣秦寺村的每個角落。百姓們説:“有王德民這樣的第一書記是俺們的福分!”

  全村老百姓都想在王書記臨走時再説上幾句心裏話,熱熱鬧鬧、排排場場地送上一程,可王德民為了不打擾村民,2月14日深夜悄悄離開了他朝夕相處的村莊。離任的當天下午,王德民在秦寺村轉了一圈又一圈,走走親手整修的村道,瞅瞅安上的路燈、自來水管,摸摸栽上的果樹,感受那份親切。田野裏的麥苗嫩綠茁壯,隨風起伏,似乎在向他依依不捨地致意,王德民不由自主地又走到貧困戶家裏,看看還有啥困難需要幫助。80多歲的李秋玲拉著王德民的手顫聲説:“王書記,你啥時候再來看俺呀!”“李大娘,你放心,我會常來,有困難記著給我打電話!”王德民指著墻上貼的手機號説。

  夜深了,王德民親手繪製的文化長廊宣傳畫在路燈下格外耀眼奪目。臨行前,他把當天趕制的秦寺村18戶貧困戶聯絡圖交到接替他的李穎楠手裏。“王書記請放心,我會像你一樣全力以赴幫助貧困群眾儘快脫貧。”兩雙手緊握,王德民兩眼濕潤了。

  那是2015年9月份,41歲的王德民由襄城縣公路管理局被委派到最邊遠的范湖鄉秦寺村任第一書記。秦寺村1760口人耕種著1750畝地,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王德民上任後便一頭鑽進老鄉家訪貧問苦,多次召開村兩委會探索脫貧良法。村道是車轍深深的土路,一遇下雨,就變成了“水泥路”(水和泥)。為解決村民出行難,他無數次跑縣裏反映情況,終於爭取來150萬元資金整修村道。王德民原本就是道橋工程師,是修路的行家,抓一把沙子就能看出含泥量,攪一下混凝土就知道配比標準。為把村道修得結實、耐用、美觀,王德民起早貪黑監督查看,一個月後,完成了3.6公里水泥路和生産主幹道。秋收時,農民開著裝滿秋糧的車子在平整的村道上來回跑,殘疾人貧困戶秦自強開著三輪車更是心花怒放:“現在拉東西跑著真省勁!”多年來,村民吃的都是污染了的淺井水。為了村民健康,王德民多方協調126萬元實施安全飲水工程,打了300米深水井,建起水廠,全村老少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

  為把村莊建設得更美麗,王德民跑回“娘家”——縣公路局爭取資金支援。很快為村裏購置了30個大垃圾桶,建造了4個垃圾池。起初,村民們不習慣往垃圾桶裏倒垃圾,街頭村口亂扔垃圾袋,甚至還有人把垃圾桶推倒了。王德民沒有生氣,他把滾到地上的垃圾桶一個個扶起來,耐心地教育村民養成講究衛生的習慣,還從村民中選了5名保潔員。看到保潔員天天打掃衛生,鄉里鄉親的誰還好意思亂扔垃圾?慢慢地,大家也自覺了,不再亂扔垃圾,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為了改變大田單一種植,調整産業結構,王德民發動群眾麥田套種煙葉辣椒。全村500多戶紛紛套種,畝産值成倍增長。去年,村民秦二偉5畝地收入1.3萬元,“俺村來了個能書記,讓俺麥田套種辣椒,畝産比以前多收入1600元”。貧困戶秦二偉逢人便説。王德民還帶領群眾在村道兩旁栽上柿子樹、梨樹、杏樹,對村中4個幹坑和寨壕溝填土栽樹。如今的秦寺村,可謂垂柳依依吐新綠,春夏鮮花盛開醉遊人,秋天果實纍纍香滿村。

  貧困戶王明烈是個老陳情戶,王德民頭一次登門他根本不買賬,認為這些文質彬彬的幹部都一樣,給點錢物就再沒聲響。一連三次王明烈都給王德民冷板凳,問啥也不吭聲。王德民不聲不響帶人給他家建廚房、安大門,粉刷院墻,還給王明烈辦理了低保,安排他當上了村保潔員,月收入500元。今年一月大雪紛飛,王德民來到王明烈家噓寒問暖,幫助鏟雪。老人終於開口了:“王書記,來烤烤火!”扭身去廚房裏打了一碗雞蛋茶端出來非讓書記趁熱吃。王德民反倒鼻子一酸説:“心意領了,我們有紀律,不能吃群眾家的東西……”

  去年4月份,王德民的妻子去鄭州動手術,正值他忙於對貧困戶、擬貧困戶的精準識別,不分晝夜地校對填卡分不開身。他只好讓70多歲的岳母陪護了妻子7天,硬是沒顧上去鄭州一趟。8月底,剛參加完高考即將到北京上大學的女兒一番話讓他淚濕:“爸,你有5個月沒見我了,但我也挺過來了,你讓我學會了堅強!”

  傾情付出得到了村民衷心擁護。有一次他感冒發燒了,村民悄悄熬好了秦寺村特産——茅根茶讓他清熱止咳;早上推開門,門口石板上放著紅薯、蔬菜。如今,臟亂差的村莊變得和諧美麗,全村47戶貧困戶有35戶脫貧,年每人平均收入凈增3000元,王德民連年被襄城縣委授予“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 偉 通訊員 古國凡 張譯方)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