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與“一根頭髮絲”較勁的倔強車工“龍一刀”

2018-04-03 09:22:00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一根頭髮絲有多細?

  在國機重裝二重裝備大型軸類精加工高級技師龍小平的眼裏,那是肉眼可見的精度差。這個精度差,會讓動輒上百萬、上千萬的産品變得不值一分錢。

  而他要追求的,則是這一根頭髮絲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三十分之一,甚至更細。

  “小細節”成就“大裝備” 

  在國機重裝二重裝備鑄鍛公司加工一廠的廠房裏,橫臥著數臺捷克SR5、德國基根3.5m等全球頂尖大型數控車床,車床轉動發出巨大的轟鳴聲,穿戴著藍色制服、白色帽盔的龍小平是這些車床的“船長”。他就在這裡,帶領團隊完成了多件百萬級核電、水電、火電等大型軸類件産品的精加工。

  當今世界,化石燃料日益枯竭,核電作為唯一可以大規模替代的清潔能源受到全球重視。可遺憾的是,中國發展核電的關鍵部件之一——“核電轉子”卻一直被日本壟斷,一台轉子進口價格則高達七、八千萬元。這樣的局面在2015年被徹底終結。其標誌就是世界首件CAP1400核電轉子的成功製造。這個交貨重量264噸,最大直徑2044mm,總長17395mm的“巨無霸”就誕生在龍小平的車間裏。

  雖然生産出的産品是個“巨無霸”。但其要求的精細程度卻極其精細。尤其是架口部位形位公差要求控制在0.01毫米以內。這對於龍小平和他的團隊來説,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當時在國內,我們做這個事情是第一次,所以我們傾注了廠裏精加工能力最強的一批人,一起來突破這道難關。”

  龍小平不停地試切、失敗、調整,再試切、再失敗、再調整……每天從早上8點工作到晚上8點,在刀架上站了30多天。嘔心瀝血的結果,是他將核電轉子架口的精度從0.01毫米提升到了0.003毫米,相當於頭髮絲的1/30~1/20,精度提升了驚人的3.4倍。這樣的指標,同行和專家都覺得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對於龍小平來説,當初的念想就是“能提升一點是一點”。“假如我提高0.01毫米,就可以延長它十年到二十年的使用壽命”。這件産品終於打破了日本人對該類型産品的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核電市場空白。

  成為“龍一刀” 

  “技能這一塊,是用錢買不到的,只有通過自己不斷地錘鍊和磨練,最終才能掌握這項技術。”近三十年的打磨,龍小平的雙手傷痕纍纍。但同時,也練就了一手“好刀工”。

  在精車中,龍小平是出了名的下刀快、穩、準。精車的留量多少對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這幾個要素影響,他都能控制得恰到好處,一個精密公差尺寸他最多三刀就可以搞定。龍小平説:“細節做好了,結果一定不會差。”出神入化的刀工也讓他獲得了一個頗具“江湖高手”風範的名字——“龍一刀”。

  武俠小説裏的高手武功達到一定境界,閉著雙眼就能感知對方招式。用刀高手“龍一刀”也不例外,為了追求極致的加工技術,他要求自己的各個器官的感知力都達到非同尋常的水準。經過一萬多個日日夜夜地修練,他開創了另一項獨門絕技——“盲聽刀具”。不用眼看,不用手摸。光靠一雙耳朵,在方寸之間就能精準感知刀具走向。

  “龍一刀”車過許多了不起的“作品”。為國産大飛機C919提供裝備部件的8萬噸模鍛壓機,其橫樑與底座之間的拉桿就出自“龍一刀”之手。其拉桿長度22米,長度直徑比1:40。“有句話叫‘車工怕車桿,刨工怕刨板。’要車好長達22米的細長桿,加工難度是非常大的。尤其帶螺紋的拉桿難度更大。”而龍小平作為2003年首屆四川省職工職業技能大賽車工冠軍,當年的大賽備戰,練就了他“幹細長軸、幹細長絲桿”的加工絕技。於是,靠著出神的刀工,“龍一刀”又一次完美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失毫釐,才能決勝千里 

  雖然大型軸類精加工是使用數控機床處理,但精微處所用的刀具都需要龍小平親手打磨。他以無窮的耐心完成自己的作品,哪怕一個小小的倒角,他都利用數控程式進行加工,讓倒角既標準又漂亮。做大型軸類件産品的精加工近30年,龍小平對這份工作有自己的認識,“大只是外在,精才是內在。”

  重型裝備製造加工行業中,有一個對於大型軸類件精深加工的精度指標——μ級,即微米級(0.001mm),相當於人頭髮絲的1/100。在這個指標下,任何一個差錯,就是真正的“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而龍小平對於産品精度的追求可謂達到了極致。

  2014年加工300MW發電機轉子時,要求架口圓度控制在0.0075mm之內,突破架口精度加工瓶頸成為首要技術難點。在加工第一件轉子架口時,龍小平和他的工作團隊一開始沿用老工藝,最終架口精度只達到了0.009mm,且效率低,不可能按用戶要求實現批量出産。之後的日子,“大家憋著一口氣,非要把它做出來!”龍小平帶領工作團隊夜以繼日,無數次嘗試,最終獨立研發出了利用雙托靜壓系統加工架口的全新工藝方案,不僅達到μ級,更可貴的是,μ級還非常穩定,成功實現了300MW發電機轉子精加工批量出産。

  龍小平還針對不同型號的發電機轉子制定不同的系統參數,形成模板,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300MW發電機轉子的精深加工週期由60天縮短至20天,並且在2017年實現了連續12件300MW發電機轉子精加工零缺陷。

  極致追求的基礎是熱愛 

  在龍小平的手機相冊裏,最多的不是風景照、人像照,而是一個個他親手打磨出來的産品,“就像培養自己的孩子一樣,在它們身上付諸心血,所以也會有牽掛。”龍小平將它們視若珍寶。採訪的現場,記者希望他可以現場演示一下精湛的技術,誰知拿起刀具的龍小平完全投入到了自己手裏的産品上,完全忘記了周圍事物的存在,直到完成手裏的作品。這也是他想告訴後輩的寶貴經驗:“做一份工作,首先要熱愛。”

  “要腳踏實地,把自己的基本功練好,這一行,花把勢是行不通的。”龍小平笑談,自己也是經過十年、二十年的磨練,才能有現在的手藝。“時代變遷,要求也越來越高了,不管是誰,都要應該多學習,要在學習中把知識最終轉化為生産力。”

  “還要耐得住寂寞。”1988年,18歲的龍小平進入二重裝備,30年時光倏忽而過,陪伴龍小平的,依舊是二重裝備廠房裏一座座巨大的機械設備。這些設備見證了他從一名“新手車工”成長為身懷絕技的“龍一刀”。如今,作為四川省龍小平勞模創新工作室的領軍人物,他的肩頭承擔起更多傳承的重任。如何培養出更多技能人才?如何讓更多的技能人才在關鍵核心加工過程中承擔起重任?則成為他目前要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