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航空工匠申少澤:為國鑄劍捍衛萬里長空

2018-04-03 09:21: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他是數控設備裝調維修方面的技能大師,對設備精度精雕細琢,從不放過0.01mm之上的調試誤差;他是公司的年輕技術骨幹,和團隊研製的多個科研項目獲得集團表彰;他被奉為西南片區最年輕的航空專用設備維修與改造大師;他是“85後”航空工匠,來自航空工業成飛的數控航專設備電氣維修高級技師——申少澤。

  3月29日,記者在航空工業成飛見到了他。濃眉大眼,鼻梁高挺,臉上挂著羞澀的淺笑,目光卻透出與年齡不相符的沉穩,這是33歲的申少澤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申少澤在檢修設備。 航空工業成飛供圖

  從夢想當飛行員到安心當維修工 

  “其實我最開始想當飛行員。”説起自己最初的行業理想,申少澤露出羞澀的笑容。

  出身軍人家庭,喜歡航空的申少澤,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名飛行員,鷹擊長空保衛祖國藍天。但囿于身體狀況,他沒有通過體檢環節。不想放棄“航空夢”的申少澤高中畢業後選擇報考航空院校,他想即便不能當飛行員,裝飛機,或者進部隊修飛機也是不錯的選擇,“總之,能摸上飛機就行。”

  2008年,從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的申少澤來到航空工業成飛,被安排從事航空專用及數控設備維修工作,他發現這與他的職業初心大相徑庭。

  “每天看見飛機在天上飛過,可就是摸不到它,心裏真是鬱悶。”申少澤坦言,工作初期自己很是迷茫,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讓他一度産生了離開的念頭。

  後來當他花了很長時間修好一台大型數控機床之後,他看到窗外正在試飛的飛機,一股強烈的自豪感頓時在心中升騰,“雖然我沒有機會造飛機,但是我維修的設備、加工出來的零件,可以助力飛機飛上藍天,形成戰鬥力。”申少澤告訴記者,從那時起,他下定決心在維修崗位幹下去,並且要把數控航專設備維修工作幹好。

   

  申少澤在檢修設備。 航空工業成飛供圖

  勤學好問 十年堅守航專一線磨礪匠心 

  回憶起第一次承擔維修任務,申少澤記憶猶新。

  剛進廠的時候,生産任務繁重且艱巨。為了提升維修數控機床的技能,申少澤加強學習,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資料。“我英文水準弱,好多單詞不認識。”申少澤告訴記者,那段時間,他每天隨身攜帶一本英漢詞典,遇上不懂的專業術語,他就一詞一詞地查,把好幾頁的英文資料翻譯出來,再進行設備維修。

  工作初期,面對自己實際經驗少的短板,申少澤向同事學習,跟老師傅請教。

  他記得在第一次改造五軸數控機床的時候,由於國內相關技術都處在探索階段,困難重重。現場找資料,詢問同事都沒能解決技術難題。當時已是深夜11點多,“我立馬就給我師傅打了電話,尋求解決辦法。”挂完電話他才感到後悔,“沒考慮到師傅已經睡下了。”

  申少澤口中的師傅指的是航空工業成飛高級工程師佘劍。在佘劍眼裏,申少澤是個不折不扣的“問題王”。“他的問題層出不窮,五花八門。”佘劍笑稱,深夜接到徒弟的電話是常有的事,“一般人你告訴他這麼做就完了,他不一樣,他會反覆琢磨,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還特別善於規劃總結。”佘劍告訴記者,他看過申少澤的工作筆電,平日問的問題都被記錄在紙上,從最開始的滿滿一頁到最後有自己的想法和總結。“記下的問題少了,但問的問題更深了。”

  正是憑藉這股好問、善學的勁頭,工作期間,申少澤自學VB,C++,VBA,Active等編程語言,並攻讀了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大學和研究生學位。十年間,經申少澤之手維修的航空機械設備不計其數,排除各類故障46210次,完成設備搬遷安置工作167項,參與課題研製項目16項……

   

  申少澤榮獲“四川工匠”稱號。

  精益求精 毫米之間詮釋工匠精神 

  “設備維修是服務保障工作,雖然在幕後服務,但我們對精度的要求很高。”在航空工業成飛數控機加廠房裏,申少澤站在一台方盒子狀的高速數控銑床旁,向記者説道,數控機床加工的難點不是裝配調試,而是在精度調整這方面。“我們改造的要求是把精度控制在0.01到0.02毫米,比頭髮絲還細很多倍。”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也是身邊人對申少澤的評價。讓同事李志強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自動鑽鉚航專設備法向調節與視覺找正系統操作中,當申少澤把自己負責的軟體部分設計出來後,大家都覺得效果很不錯,但申少澤卻還在反覆研究,速度可不可以再快一點?演算法能不能再優化?

  “我看到他天天在那計算,研究了一個多月演算法,密密麻麻的筆記寫了好幾本。”李志強告訴記者,當申少澤把優化後的演算法重新應用到軟體後,法向調節速度提高了50%以上。

  “我們搞維修的就是在機床裏頭拆部件、裝部件、調試部件,針對精度的調整不斷探索和創新。”在一線工作了10年的申少澤看來,工匠精神是“把工作當成一種信仰”。“既然選擇了這行,就要精益求精,做到極致。”申少澤目光堅定地告訴記者。

   

  申少澤在技師大講堂上與團隊成員交流。 航空工業成飛供圖

  “沒有團隊的支援,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十載的磨礪沉澱,申少澤從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成長為航空工業成飛數控設備站的技術骨幹,參與了不少重點技改項目,並獲得了多項科技進步獎及發明專利。才30齣頭的他已經榮譽滿身: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央企業技術能手、中航工業技術能手、成都市技能標兵……日前,他從數千位行業精英中脫穎而出,被授予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

  談及自己取得的成就,一方面申少澤把它歸因于自己踐行的“五個多多”原則:多動腦、多提問、多多學習、多多動手、多多總結。但申少澤認為更重要的是他所在的團隊給予的力量和支撐。

  申少澤所在的航空工業成飛數控設備站共有49人,分成7個班組。這是一支高水準的隊伍,有高級工程師7人、工程師5人、高級技師4人、技師5人;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平均年齡只有28歲,其中一半成員是“90後”。

  據數控設備站室主任周文強介紹,團隊採用技術員和工人結合,機修工和電修工融合的工作模式,“在改造的時候,從每個班組裏面抽調優秀的技術工人,從工程師團隊裏抽調出優秀的工程師和維修師,組成臨時小組,攻克研製方面的難題。”在申少澤看來,這讓技工也有機會參與到技術研發工作中,獲得更好的成長。“如果沒有團隊的支援,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他動情地説道。

  “把工作當成事業來做”,申少澤記得這是師傅佘劍經常教導他的話,也是團隊一直倡導的理念。在此理念的引導下,團隊成員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團隊2015年獲“成都市工人先鋒號”稱號,連續多年獲評“航空工業成飛公司優秀學習型班組”,並有多項成果獲公司科技進步獎。

  “不計個人利益,為了情懷而工作。這是我們團隊的精神,也是航空人的精神。”申少澤如是説。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