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他將一片篾條剝成24層“紗” 富了全國竹編産業

2018-04-03 09:23: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中國青年網眉山4月2日電(記者 劉尚君)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竹鄉”——貴州赤水的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在首場“代表通道”上向全世界講述了貴州赤水竹農通過竹編脫貧致富的故事。

  這讓她遠在四川省眉山市的竹編老師陳雲華很是欣慰。

  自1984年開始,已經名揚全國的“竹編大師”陳雲華就經常在各地舉辦竹編培訓班,不設門檻教授竹編技藝,希望通過全國人民的手將竹編技藝這一傳統文化廣泛傳承下去,同時也能讓貧困地區的百姓掌握一門實實在在的手藝,脫貧致富。

   

    “竹編大師”陳雲華。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尚君攝 

  1995年5月,陳雲華把培訓班開到了貴州赤水的大同鎮。

  楊昌芹的婆婆陳文蘭曾師從陳雲華學藝,後來成為了貴州省竹編工藝美術大師,並在家鄉辦起了具有貴州特色的竹編培訓班。2007年,楊昌芹也開始學習竹編工藝,並慕名來到四川向陳雲華討教新的竹編技藝,很快便成為赤水當地一名年輕的竹編高手。

  工匠精神 不斷創新傳承非遺文化 

  陳雲華,今年70高壽。幾十年如一日地從事著竹編的開發、創新和傳承工作。

  他為竹子而生,視竹為知己,把竹用到極致。

  陳雲華自幼家境貧寒,在他小時候,爺爺是走鄉串戶的手藝人,為了有口飯吃,5、6歲就開始接觸竹編,跟著爺爺走鄉串戶編竹編。12歲那年,初中未畢業的陳雲華就開始為維持生計而奔波。“那時候做竹編是為了維持生活。”陳雲華説,童年做“篾匠活”的生活,至今仍歷歷在目。

  1968年,陳雲華在農村辦起了第一個竹編作坊,編織銷往美國的飛碟、圓籮、蛋篼等,三年間為村上換回了三台手扶式拖拉機。這種緊張勞累又其樂無窮的勞作,一直持續到1973年。

  期間,他對青神縣的竹資源進行了調查,並拍攝了上千張照片,還遍訪知名“篾匠”,學習和鑽研竹編的各種技巧。經過苦練,他的竹編技術越發精湛,成了青神的竹編“名匠”,他的絕活是可以將一片篾條剝成24層“紗”。

   

    陳雲華在培訓班上指導農戶竹編技藝。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尚君攝 

  1984年,陳雲華出任青神縣南城鄉成人教育中心校長,開始竹編藝術的生産、研究和教學。同時,他把竹編培訓班的骨幹召集起來,辦起了中岩竹編工藝廠,主攻中、高、精檔竹編工藝品,竹編精品《隱形觀音》、《駿馬圖》、《念奴嬌?赤壁懷古》、《熊貓》等系列作品投放市場後,深受各界人士喜愛。

  陳雲華介紹説,竹製品加工是青神的常青産業,“如果竹編能夠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不斷創新,生産説更多適應時代需要的産品,那竹編産業永遠都是春天。”

  三十年來,他改“坐標編織”為“看圖編織”,改革“排針”的使用方法,把竹編包裝改用到食品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並創新地將“竹鉤針”應用到精細竹編,還發明瞭“彩色竹編”特殊技術,填補了世界竹編史上竹編無彩色的空白,並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同時,他還創建了中國竹藝城和中國竹編藝術博物館。

  從用於農業生産的作業工具,到遠銷海內外的箱包、筷子、茶具、拖鞋等生活用品,再到雅俗共賞的藝術品。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青神縣的竹産業文化,陳雲華不斷地改革創新,以驚人的自學能力和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不斷進取,努力開拓。幾十年裏他將小竹編作坊發展成了“雲華”竹業有限公司,把簡單的竹編變成了藝術品和收藏品,“看準了的事,一定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直到做到最好。”陳雲華説道。

  匠人胸懷 致富不忘眾鄉親作為匠人,在發展竹編藝術的道路上,陳雲華一生都在不斷鑽研、播撒火種。從1994到2017,20餘年間陳雲華先後在國內外承辦了低、中、高級培訓班150多期,共培訓15000多人次。其中受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竹藤組織、國際竹藤網絡中心、商務部邀請,在南美洲、非洲、亞洲和歐洲的16個國家和地區培訓竹編專業技術人才和專家500多人次。

  

   

    陳雲華向記者展示絕活,將一片篾條(薄竹片)剝成24層“紗”。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尚君 

  一直以來,陳雲華都為發展“本土匠人”貢獻著力量。從1984年在鎮裏辦的第一期培訓班開始,就有百餘名鄉親跟隨他學習竹編技藝。其中,22位村民成長成了爐火純青的竹編匠人。

  陳雲華把竹編做成了一個産業,從生産基地、研發基地、培訓基地、銷售基地,到最終的竹文化旅遊,形成了典型的“公司+科研+農戶+基地+商場+旅遊”的産業鏈。

  然而,陳雲華並不滿足於自己致富,他更希望鄉親們也能得到實惠。由公司出頭接訂單,與客戶約定價格、産品尺度,再由公司組織技師對農戶進行培訓,兩三個月培訓合格後安排出産,農戶領取竹編出産任務。農戶在忙完農活後,每天任意時間可到廠子裏的工區做工,産品合格一件驗收一件,公司在客戶劃定的時間內完成交貨。這樣的生産模式,不僅為當地老百姓帶來了經濟收入,同時也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目前,陳雲華的公司擁有駐廠編織工人268人,其中省級大師3人,市級大師1人,高級工藝美術師59人,更是帶動了周邊3000多農戶、10000多人從事竹編産業。大家農忙種田、農閒編織,用自己的雙手編出了幸福的生活。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