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領跑者”王廣金:用馬拉松精神跑出核電自主研發新天地

2018-04-02 16:01: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中國日報網4月2日電(記者 涂恬)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被視為“中國製造”出海的一張重要名片,從最初的技術研發到最終落地投入實際使用,這一過程中凝結了無數核電人的心血與智慧,也涌現了眾多彰顯“工匠精神”的事跡典型,來自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王廣金以及他的“和動力跑團”,就是其中的一個突出代表。

  從零開始,打破核電關鍵技術國外壟斷 

  王廣金,現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二所副所長。2005年,王廣金博士畢業,來到我國專門從事核動力系統研發設計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反應堆工程研究所,加入了核電電氣貫穿件的研發團隊。

  “我在學校裏學的專業是化工機械,05年來院裏之前,院裏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了解到,電廠有這麼一類設備沒有實現國産化,國外的要價又很高,技術上處於封鎖壟斷。當時就想要往這個方面去做。因此,我第一份工作就是去做電氣貫穿件。”王廣金説,“我博士研究的課題是高分子材料的應用,剛好這個設備更多的是要在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上做重大突破,因此我的研究課題比較契合這個攻關的重點方向。”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領跑者”王廣金:用馬拉松精神跑出核電自主研發新天地

  王廣金(中)在帶領團隊做貫穿件産品的性能檢測。(攝影:中國日報網記者 涂恬) 

  由於電氣貫穿件的研發無經驗借鑒、無實物參照,且國外在此方面採取了技術封鎖,因此王廣金的團隊只能完全“從零開始”摸索,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2007年盛夏,為了摸索研發工藝,在時間緊張、無專用設備的情況下,王廣金連續兩個多月,借用某電纜廠生産線的生産間隙在夜間進行試驗。白天設計,晚上試驗,來回奔波,親力親為,清洗機器,打磨機軸,反覆比對參數配比。為避免機軸冷卻後包覆材料的殘留,必須在高溫狀態下對機軸進行人工清洗打磨。一次,眼看一個滾燙的機軸就快從桌面跌落,王廣金毫不猶豫伸出右手阻擋,上百度高溫的機軸毫發無損,但王廣金的右手虎口處卻永久留下了嚴重燙傷。

  經歷無數次失敗,反覆試驗反覆改進,2008年,也就是王廣金投入電氣貫穿件研發的第三個年頭,在先後成功攻克了6大關鍵技術後,國産化核電電氣貫穿件終於研發成功。除了實現從無到有、打破技術封鎖外,通過不斷的創新和換代,目前國産電氣貫穿件在技術方面還超過了國外同類産品,造價更是只相當於國外産品價格的60%。這一里程碑式的進展,對我國三代、四代核電技術的自主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用馬拉松精神激勵團隊不斷超越“不可能” 

  在長期的工作中,王廣金一直喜歡用馬拉松的精神激勵自己。在他看來,“跑馬拉松”就是和自己較勁的過程,他非常享受這種挑戰極限、挑戰自我的感覺。他説,這一過程也正像是國産核電電氣貫穿件研發歷程的真實寫照。不僅如此,在帶領團隊共同開展電氣貫穿件及其他核電技術研發之餘,他還組建起了一支著名的“馬拉松戰隊”,取名為“和動力跑團”,並以“領跑者”的身份帶領團隊秉承馬拉松精神,不斷挑戰自我,超越“不可能”。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領跑者”王廣金:用馬拉松精神跑出核電自主研發新天地

  王廣金在進行儀控産品的調試。(攝影:中國日報網記者 涂恬) 

  “馬拉松的特點就是距離長、需要耐力。此外,它雖然看上去像是一個枯燥的雙腳交替前進運動,但卻也是一個科學的運動,必須通過嚴謹、科學、細緻的鍛鍊,才能練出跑馬拉松的能力,”王廣金説,“這一點在工作上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專注和耐力,沒有科學的規劃,沒有嚴格執行的態度,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

  鄭蘭疆,2007年底加入電氣貫穿件研究團隊,是王廣金的第一個徒弟。説起自己和師父一起在核電技術上攻堅克難的歷程,他的感觸頗多。他坦言,自己對師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在工作上事無巨細、一絲不茍的精神。

  “在研發過程中,師父最常提到的要求就是‘事無巨細、追求完美’。整個研發團隊後來都培養出了這樣的一種工作氛圍。”鄭蘭疆説,“一個印象最深的例子就是,一次我們負責編寫一份規格書,裏面需要寫清楚産品的技術要求。當時我改了八遍,才敢交上去。整個團隊的人,後來也都以給王所長審文件時能不被問住、問倒為榮。”

  同樣是王廣金的徒弟,2009年加入團隊的陳青也有自己的故事:“我加入工作的第一年,有一次負責撰寫一份申報書。成稿之後,自己認為寫得還不錯。交上去後,王所長把我叫過去,我發現他在上面密密麻麻地寫了很多批註。然後,他一條一條地和我講,不知不覺三個小時的時間就過去了。這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方式,打造出了一種團隊的精神。我們團隊寫的很多文書,現在都被當作範本來使用。”

  不斷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馬拉松精神,激勵著王廣金的團隊向國産核電技術研發創新領域的“不可能”一次次發起挑戰。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王廣金帶領團隊,已經完成了電氣貫穿件、穩壓器先導式安全閥、LBB泄漏監測系統、氫濃度監測系統、松脫部件及振動監測系統、棒電源系統、溫濕度儀等一系列核反應爐關鍵設備的研發、産業化及工程産品供貨。團隊針對二代加、ACP1000/AP1000三代核電、高溫氣冷堆四代核電用電氣貫穿件、松脫部件及振動監測系統、氫複合器等一系列關鍵設備開展技術攻關,實現了産品的升級換代,並探索了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取得多項創新成果和重大技術革新,部分屬國際首創,並累計獲得授權發明專利5項,國防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6項。

  工匠精神傳承:要言傳身教也要引入程式制度 

  談到自己最近入選“四川工匠”的經歷,王廣金也向記者分享了他對工匠精神傳承的理解。

  “大家以前説工匠精神的傳承,基本上説的都是精神傳承和言傳身教。但是在我們這樣的企業,團隊壯大了之後,除了言傳身教、精神傳承之外,我們也需要通過程式的指引、制度的約束,給大家營造一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氛圍,這樣才能夠保證整個團隊的水準、氣質和精神達成一致。”王廣金説。

  王廣金強調,在他看來,在工匠精神的傳承方面,言傳身教是必須的,同時也需要契合現代企業對人員的要求,加入程式指引和制度約束,讓程式、制度與工匠精神結合在一起,打造出一種企業文化,從而更好地實現工匠精神的傳承。

  “我們所處的行業背景、核工業的性質,決定了我們不能單純靠經驗來做事,”王廣金説,“敬業、專注的態度是可以言傳身教的,但是我們所在行業的技術關鍵、要點,如果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對於核行業來説是不允許的,所以需要加入程式指引和制度約束。”

  他表示,目前自己所在的團隊,也正在程式指引和制度約束方面進行創新:“我們需要在品質控製程序、管理程式上,把工匠精神的內涵‘引進來’,持續改進。今年我們在管理上就有一個舉措,叫做經驗反饋。在這個産品上出現的問題,需要第一時間告知項目的其他團隊,確保不要再有這個問題出現,並告知他們改進的方法和改進的效果。在管理上要進行創新,也要講究精益化管理。”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