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王廣金:“70後”核電科研先鋒讓“中國造”走出國門

2018-04-02 16:00:00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 黎萌):41歲的王廣金是遼寧淩源人、四川大學工學博士、十九大代表、現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反應堆工程研究所副所長。自2005年畢業進院工作以來,他主持完成了十余項核電技術關鍵設備的研製和工程應用,推動了包括“華龍一號”使用的系列核電專用設備與俄羅斯、西班牙、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國際合作,為中國核電設備“走出去”做出了積極貢獻。王廣金培養的3名徒弟,也都成為各自崗位的負責人,有力支援了國家重大核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

  所學與所需契合 一頭扎進項目攻關 

  2005年,王廣金博士畢業,學化工機械出身的他,被坐落在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選中。該設計院始建於1965年,是我國集核反應爐工程研究、設計、試驗、運作和小批量生産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科研基地。當時,該院正準備自主開發研製核電站的一項關鍵設備,叫電氣貫穿件,用於反應堆安全殼內外各類電纜的導通,它既要滿足電氣連續性,又要保證安全殼的密封可靠性。

  據了解,這類設備過去國內無法生産,一直被外國壟斷,要價很高。王廣金讀博時的研究課題是高分子材料的應用,而電氣貫穿件的研製,更多的是要在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上做重大突破,才能滿足核電站的使用。自己所學與研究院所需剛好契合,加上曾經的實習經歷,王廣金便加入了進來,並一頭扎進了該項目攻關。

  在最基層的項目組,王廣金帶領一個四人科研團隊,在初期都沒見過該部件長啥模樣的困難條件下,一步步攻克技術難關,在經歷了無數失敗之後,終於在三年之後把核電電氣貫穿件研製成功。它是二代加核電用關鍵設備之一,也是王廣金團隊針對電氣貫穿件的首個成果,並隨後在核電建設中大量供貨,因而被認為具有里程碑意義。

  到2010年,王廣金等一班人完成了自主研發的電氣貫穿件的批量生産,實現了對核電機組首批供貨。2015年,研究院以該電氣貫穿件導體組件,與西班牙TECHNOTOM公司簽訂合同,供貨歐洲核電市場,實現了走出國門。2017年,“華龍一號”三代核電電氣貫穿件實現完美升級,被列為四川省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産品認定名錄。

  “二代加電廠一個機組需要約80台電氣貫穿件,我們截至現在已供貨約20個機組,市場售價只相當於進口産品的60%。”王廣金説。

  科研成果累計實現合同金額超7億元 

  王廣金團隊研發的另一項重要核電裝備是核電站壓力管道LBB泄漏監測系統,該系統是確保核電站安全的重要裝備之一,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作為先進三代核電的重要標誌之一。該系統能夠線上監測核電站壓水堆一回路壓力管道的完整性,在管道發生微小泄漏的早期能夠實現鑒別,並能夠進行定位與定量分析,以便採取必要安全措施避免核電站發生放射性介質泄漏,引起核安全事故。

  “該系統是國家‘一帶一路’重點出口項目‘華龍一號’的出口受限設備,我國必須對該系統具有完整的自主智慧財産權,否則將直接影響‘華龍一號’的出口。”王廣金説。該系統的研製歷時三年,僅關鍵試驗件的疲勞加工就達300多萬次,並累計開展了數十項試驗驗證,最終研製出了滿足核電站嚴格要求的系統。該系統的成功研製填補了國內空白,多項關鍵技術均是國內首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準,使中國成為國際上為數不多的能夠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目前,該系統已經成功實現了對“華龍一號”的供貨,包括在福建福清的示範項目和在巴基斯坦卡拉奇的各兩個機組。

  王廣金到研究院工作13年,除了成功研發電氣貫穿件、LBB泄漏監測系統外,還完成了穩壓器先導式安全閥、氫濃度監測系統、松脫部件及振動監測系統、棒電源系統、溫濕度儀等一系列核反應爐關鍵設備的研發、産業化及工程産品供貨,部分屬國際首創。為此,王廣金團隊獲得了工信部“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核集團公司科學技術一等獎等,累計獲得授權發明專利5項、國防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6項。

  “我們面對的是核電市場,只要有市場價值,我們都會考慮去做。”王廣金説。13年來,上述研發攻關成果已累計實現合同金額超7億元,極大地支撐了我國二代改進型核電廠、“華龍一號”、高溫氣冷堆等核電工程的順利建設。王廣金還主持進行國外核電領域電氣貫穿件等産品推廣,實現多批次的産品供應,走向國際市場,成為我國核電領域關鍵設備出口核發達國家的先頭兵和典型代表。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