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作品集  >   趙虎啟

弘揚塞罕壩精神譜寫美麗中國

2017年08月07日 14: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55年、112萬畝、氧氣55萬噸……這些引人注目的數字,反映了塞罕壩“綠色奇跡”梗概:屈指算來,從清朝時皇家獵苑的木蘭圍場,到後來成了白沙彌天、林木罕見的茫茫荒原,到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肇建,再到今天的綠水青山,讓人無不對塞罕壩人的堅持,堅守而感嘆!正因為她們“造福後人”的執念和接力植綠的堅持,孕育了巨變。

  55年,半個世紀,塞罕壩人創造了人間奇跡,特別值得一提。回味過去,幾代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艱苦創業、九轉功成,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構築了重要的華北綠色屏障、京津冀生態支撐區,創造了“忠於使命、艱苦奮鬥、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塞罕壩為我們做出了示範。

  塞罕壩出於高原極寒地帶,在這裡大部分地方都不適宜樹木生長。但是塞罕壩人卻通過艱苦的努力創造了這個奇跡。塞罕壩之所以創造出今天的奇跡,源於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務林人始終堅守,源於成百上千名塞罕壩務林人的拼搏奉獻。三代人成長于塞罕壩日益輝煌的綠色事業之上,塞罕壩以往的“高、遠、冷”,如今已經被置換成了“美、綠、香”。由此可見,這是幾代塞罕壩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結而成。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塞罕壩人在創造綠色奇跡的同時,也創造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偉大塞罕壩精神。 從55年前塞罕壩機械林場建立開始,塞罕壩人就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發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寶貴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克服生態環境惡劣、樹木栽植成活率低等困難,譜寫了一曲曲生態文明造福一方的奉獻之歌。

  豈曰無碑,山河為證;豈曰無聲,林海即名。塞罕壩半個多世紀的輝煌成就,是推進綠色發展的生動縮影,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典型範例。 如今,當人們在草地恣意奔逐,在林間低吟淺唱,呼吸著清新空氣,沉醉於松樹的挺拔與白樺林的浪漫時,想必也會有深深的感慨:因為在人間仙境的背後,是一代代造林人、守林人的努力與奉獻;看似齊整、規矩的人工林背後,是塞罕壩人同樣被格式化的奮鬥人生。正因為他們一代人,一代人的艱苦奮鬥,拼搏奉獻,才譜寫出塞罕壩人營造綠水青山的美麗頌歌!

  凝聚、傳承和弘揚的“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塞罕壩精神,已是時代的呼喚!要學好“塞罕壩經驗”,既種出草木蔥蘢,也收穫黃金萬兩,並最終通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就要讓塞罕壩精神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引領,把困境變成風景,將美麗變成財富,從而讓人民群眾在綠色發展中擁有更多獲得感。

  塞罕壩人是我們的學習榜樣,塞罕壩精神是我們攻堅克難打硬仗的強大支撐。要知道“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民族復興事業前途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我們要埋頭苦幹、真抓實幹,大力弘揚好來之不易的塞罕壩精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有力領導下,堅決、不折不扣的貫徹落實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團結奮鬥、頑強拼搏,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台灣網網友:趙虎啟)

  1.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