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作品集  >   王曉笛

對臺工作也要講究群眾路線

2017年09月29日 10:2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酒過三巡,面前的老人握住我的手,絮絮叨叨地拉起了家常。如果不是那口帶有閩南風格的普通話,我會錯認為這就是在大陸某個偏僻的錯落,熟悉而又平常。

  這裡是臺南官田,陳水扁的老家。

  臺灣的中南部,特別是鄉村,向來被認為是綠營的陣地,是民進黨力量苦心經營的老巢,在歷次選舉的政治地圖上,中南部緊密地聯接,如一片壯闊的草原。中南部的鄉親,也因為長期投票給民進黨,而被視作民進黨的鐵桿擁躉。

  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都是因為人情啊。”老人説道。

  脫胎于黨外的民進黨,起初並沒有國民黨的財大氣粗,在城市選舉中屢屢敗落。於是他們另辟蹊徑,轉戰相對落後的鄉村,在長期的耕耘後,將臺灣的基層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對很多村民而言,他們平日所聞所見,都是民進黨籍的親人、朋友,選票不投給他們,他們抹不開這個面子。

  深耕基層,增強存在,以退為進,這就是民進黨的“農村包圍城市”。然而在這片草原上,卻不經意開出了紅花。

  2014年,堅定支援兩岸交流的臺南人謝財旺,在民進黨的打擊和抹紅下,仍然高票當選民意代表。其所在的臺南第三選區,鄉民對共産黨的好感度力壓國民黨和民進黨,獨領風騷。

  謝財旺的選區,從大約五年前開始,便和大陸開展了虱目魚契作的合作。原本漁民忍受著本土水産公司低於成本的收購,但在加入契作之後,漁民的生産成本得到了保證,配合虱目魚協會的其他措施,日子比以往有了好轉,也因此有了政治認同上的轉向。

  其實臺灣基層百姓的生活要求非常的簡單,吃得飽,穿得暖,不求大富大貴,但求閒適平安。國民黨和民進黨的爭執,兩岸的統“獨“,反而並不是他們主要關心的問題。意識形態的對立統統都是虛無的口號,問題的關鍵是誰可以給農民帶來更好的生活。

  得民心者,得天下。七八十年前,我們黨在農村建立根據地,在革命信仰的支撐下,走與群眾相結合的道路,並最終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群眾工作因而也成為了黨的一項重要法寶。當前民進黨的張狂雖然是有民意的支援,但情勢在變,民意也會變。依靠群眾,發展群眾,其實臺灣問題的解決之道,就在每個共産黨員的心中。(本文作者:王曉笛,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本文為作者投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