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堰涇村田壟邊。一幢幢粉墻黛瓦的農家小樓內,“空巢”老人們圍坐在一起,等待著前來探望、陪伴他們的人。這些老人大多來自堰涇村,為了求得照顧和排解孤獨,選擇搬到這個地方長住。不久前,一封招募信通過網路從這裡發出,表示願意騰出這裡的一張床、一間房,邀請年輕人來這裡入住,以志願者的身份陪伴老人喝茶、聊天,換老人的一份笑容。(人民網)
隨著中國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老人數量快速增多,獨居、孤寡的“空巢”老人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這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空巢”老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子女住房條件緊張、子女異地求學工作婚嫁、父母與子女生活方式差異較大……還有少數“空巢”老人因子女贍養老人觀念淡薄而獨居。而獨生子女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的現實,也使獨生子女父母更早且更長地經歷著人生的“空巢”階段生活。獨生子女間通婚比例的上升、“四二一”家庭結構的增加都將獨生子女的父母置於一種更為脆弱的家庭養老基礎之上。
可以説老人與子女分開居住大部分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只有極少數老人是因為自己的主觀原因想獨立生活而主動與子女分開居住。有些獨守“空巢”的老人會由此産生心理失調症狀,也就是所謂的家庭“空巢”綜合症。“空巢”老人雖然在生活上、物質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但在精神層面上仍迫切地希望與子女保持更多聯繫,盼望著得到子女更多的關懷。
堰涇村發出的這封招募信中歡迎年輕志願者居住,並提供免費餐食,每個月僅收取300元的低價床位租金。志願者只需每週能有7個小時與老人們共度就好。和老人在一起時,是聊天、喝茶,還是一起吃飯、參加活動,全由他們自己選擇。堰涇村發出這樣的邀請其實是為了呼籲更多的人能夠關注“空巢”老人,多一些關愛來溫暖“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生活在相應的社會群體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情感的作用將所有的社會成員連接在一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老助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關愛“空巢”老人不僅依靠子女,還要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支援。
“老有所養”是黨的十九大傳遞出親民而又溫暖的聲音。“老有所養”的實現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關愛“空巢”老人,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用愛填補老人精神“空巢”。(台灣網網友:溫杜)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