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石正方:“橋接”兩岸 閩臺職教合作成效顯著

2013-05-14 14: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目前,在兩岸職業教育領域,閩臺之間的互動合作態勢良好,創下了多個“兩岸第一”,並在機制、模式創新方面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石正方今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兩岸職業教育合作是海西區推進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著力點。閩臺職業教育合作正是在探索機制體制和模式創新中不斷取得新突破,今後,順應兩岸交流合作深化發展的現實需求,積極打造兩岸“橋接”的平臺和通道,推進相關領域交流合作制度化建設,仍將是閩臺合作、海西先行的核心任務和關鍵點。

  全文內容如下: 

  近年來,兩岸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欣欣向榮,不但交流的領域日趨擴大,交流的層次日趨多元,交流的深化也快速發展。其中,兩岸職業教育合作尤為活躍,堪稱兩岸教育交流“板塊”的“潛力股”和“績優股”。目前,在兩岸職業教育領域,閩臺之間的互動合作態勢良好,創下了多個“兩岸第一”,並在機制、模式創新方面進行了可貴的探索。 

  可以説,兩岸職業教育合作是海西區推進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著力點。《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深耕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的發展目標:“進一步拓展兩岸職業教育合作,推進兩岸校際合作、職業培訓、資格考試和認證、專業技術資格評審、人才引進和人力資源開發等試點工作,積極推動兩岸院校學生互招、學歷互認、師資互聘。開展兩岸合作辦學試點,做好臺商子女在區域內就讀服務工作。擴大區域內高校對臺招生規模,推動區域內學生到臺灣就學”,而近年來閩臺職業教育合作在朝向上述目標的務實推進中取得了可喜成就,主要體現在合作模式和合作機制創新方面。 

  合作模式創新方面。一是創立了兩岸“校校企”合作模式。即由福建高校、臺灣高校、臺資企業三方聯合製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聯合組建教學團隊,聯合開展專業、課程、教材等教學資源庫建設,聯合開展實訓基地建設,有針對性地為在大陸臺資企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二是“聯合辦學”模式。即通過兩岸對口院校“結對子”,謀求實質性合作,推進兩岸高校聯合辦學,共同建立科學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轉化,聯合招生、聯合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技能型人才,聯合開展高水準科學研究等。目前,已有福建農林大學與臺灣中興大學合辦“閩臺科技學院”和“福興科技研究院”,福建師範大學與臺灣世新大學合辦的“海峽旅遊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與臺灣元培科技大學、臺灣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合辦的“健康學院”,福州大學與臺灣東吳大學、東海大學、銘傳大學合辦的“海峽理工學院”,福建工程學院與臺灣逢甲大學合辦的“海峽工程學院”等項目在推進中。 

  合作機制創新方面。一是平臺構建。如成立“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發揮聚集、整合、調配人才及其他相關資源的平臺功能;建設“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為兩岸職業教育合作“實驗”提供專門化園區載體支撐;著力推進閩臺教育團體交流合作促進閩臺職業教育合作平臺的多元化等。二是政策支援。包括從行政審批服務高效率和提供稅收優惠等政策面,鼓勵臺資企業參與辦學,支援職業院校與臺資企業開展多載體、多形式的校企合作項目,訂立校企合作協議;從工商、金融、財政方面加強扶持力度等。如日前從福建省教育廳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中心釋出的利好消息,福建省擬設立閩臺職業教育合作專項資金,支援職業教育課題與科研成果轉化。同時,鼓勵設立閩臺大學生創業園和閩臺職業教育合作實驗園區,並對其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給予資金支援。支援臺灣大學畢業生和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大學畢業生到閩臺職業教育合作實驗園區、閩臺大學生創業園、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區、臺灣農民創業園開展創業活動,享受同等優惠的稅收政策。這一專項資金的設立,將為推進閩臺職業教育合作提供有力支撐。 

  值得稱道的是,福建省正在推進制訂《福建省促進閩臺職業教育合作條例》,為閩臺職業教育合作營造良好制度、政策環境。 

  筆者認為,閩臺職業教育合作能夠取得如此成就,無疑要歸功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利好形勢,歸功於海西的“先行先試”,而最根本的動力還在於存在市場需求。目前,大陸經濟步入“十二五”轉型發展期,面臨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的全面升級,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經濟發展需要高素質高技能的人力資源配給;同時,臺灣也在實施“黃金十年”發展規劃,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兩岸經濟互動“轉型”釋出了巨大的産業合作空間,為兩岸技職教育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市場基礎;而兩岸技職教育的“優勢互補”則為兩岸職業教育合作提供了可能。臺灣的“技職教育”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長足發展,無論從師資規模還是教育品質及與産業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大陸市場空間廣闊,臺灣資源優勢明顯,兩岸技職教育合作正是優勢資源與市場需求的緊密結合,是雙贏的局面。事實上,兩岸職業教育深化合作,不僅有益於兩岸技職教育的進一步繁榮,而且將通過兩岸技職教育體系的“橋接”促進兩岸産業經濟和營商環境的對接,推進兩岸經濟更緊密、深化合作,從而加快臺灣經濟依託大陸市場發展,有利於臺灣解套“悶經濟”,儘快恢復生機活力;此外,還會産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如促進兩岸高校人才和青年學子的溝通交流,有利於增進兩岸互信等,同時,還將為兩岸文教領域的全方位合作提供經驗示範,促進兩岸“文教ECFA”的早日簽署。 

  兩岸職業教育合作具有“市場驅動”特徵,但在當前兩岸關係背景下,“政策支援”仍然是最為重要的。閩臺職業教育合作正是在探索機制體制和模式創新中不斷取得新突破,今後,順應兩岸交流合作深化發展的現實需求,積極打造兩岸“橋接”的平臺和通道,推進相關領域交流合作制度化建設,仍將是閩臺合作、海西先行的核心任務和關鍵點。(石正方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