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伍湘陵:兩岸農業未來合作與發展的重點領域

2012-10-08 08: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農業互補性強,交流空間廣,合作潛力大。華廣網9月29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伍湘陵的文章分析兩岸農業未來合作與發展的前景與重點領域。文章指出,因此兩岸農業合作的面與點都很多,但關鍵是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如何有重點的突破,這更是兩岸相關部門和業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全文摘編如下:

  9月28日至30日,由農業部主辦的第十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以下簡稱農交會)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行。中國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26日在會見前來參加農交會的臺灣代表團時強調,兩岸農業互補性強,交流空間廣,合作潛力大,要切實推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從兩岸農業合作的進程來看,其開啟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小額農業貿易,發展到今天兩岸農業不管在合作層次上還是在合作領域上都有了新的突破。目前兩岸農業合作正處於上升期,根據2009 年底的不完全統計,在大陸投資發展的臺資農業企業有6100多家,另投資于大陸農業的臺資已高達72億美元。

  兩岸農業合作前景大,這主要體現在其互補性上。臺灣農業發展因地區內部市場小,而且可從事農業用地緊缺,因此其農業發展集約化程度高(技術密集與資金密集)。而大陸的農業發展在市場和農業用地上的情況都較臺灣好,但是在農業生産上的集約化程度卻又較臺灣地區低。因此兩岸農業合作的面與點都很多,但關鍵是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如何有重點的突破,這更是兩岸相關部門和業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具體來説,就當前兩岸農業合作的情況來看,未來要更進一步提升兩岸農業合作的層次,其應關注以下這幾個重點領域。

  一、建立與完善兩岸農業發展中的産業鏈條。目前兩岸農業合作更多的偏重在農業企業的産品層次上,其主要體現在大陸對臺灣農産品的集中採購上。缺乏常態化的農産品採購往往會産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就臺灣從事農産品生産企業來説,其生産無保證並處於被動狀態;另一方面就從事農産品生産企業的市場來説,其對市場缺乏了解,産銷脫節,不能及時調整生産策略以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從集中採購産生的影響來看,兩岸農業合作還沒有建立從生産—採購—終端銷售的産業鏈條。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兩岸農業合作最終只會停留在農業産品的供銷上,這樣往往造成兩岸農業優勢互補性並不能完全發揮,並且還會造成企業生産成本的提高和資源的浪費。因此深化兩岸農業合作,建立與完善其産業鏈條將是兩岸未來農業發展的重點之一。

  二、完善兩岸農産品的物流鏈。農産品相對於其他産品來説,其保鮮程度對産品本身的品質以及其價值實現的影響非常大。那麼農産品從生産者手中最後到消費者口中,其物流過程相當重要。但大陸物流業發展水準相對於臺灣來説較低,其對物流服務僅停留在運輸服務領域,尤其是在農産品冷鏈物流領域更是與臺灣相差較遠,因此難以為農業提供原材料到産成品的採購、運輸、倉儲、加工等一整套完善的物流服務。而臺灣地區現代物流系統完善,在大宗農産品的採購、冷藏儲存以及配送等都有完善的物流鏈支援,尤其是現代冷鏈物流。受制于兩岸物流鏈的發展水準,臺灣農産品進入大陸後其産品的受損風險將會增大,這不但降低了産品本身的價值更損壞了産品本身的品牌形象。那麼實現兩岸農産品物流鏈的對接,對兩岸農業合作也是至關重要。

  三、打造兩岸精品農業品牌。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強調農産品本身附加值的提升,臺灣農産品的生産一直以來以打造精品農業品牌為主要發展方向。而大陸農産品的生産卻忽略了農産品本身品牌的打造,因而在市場中其附加值低,並且缺乏競爭力。因此在兩岸農業合作過程中,臺灣業者可以將其先進的生産理念、成熟的管理經驗以及科學的農産品生産模式帶到大陸,從而合力打造兩岸精品農業品牌,提升兩岸農業的國際影響力。

  四、嫁接兩岸農業生産研發技術。當前兩岸都面臨著産業升級的壓力,而作為傳統産業的農業同樣也要升級,提升其産業本身的發展層次,發展現代農業。那麼傳統農業如何進行升級,這裡技術改造是關鍵。一直以來,臺灣農業生産的集約化方式為其積累了相當成熟的農業生産技術,而這些技術很多是大陸農業發展中所缺乏的。比如臺灣農業技術中的生物育種、精準園藝、農産品品種改良等技術相較于大陸有優勢,而大陸農業技術中的農産品基因遺傳控制、農作物抗病、地膜覆蓋等技術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這樣兩岸在農業合作中,可以實現先進農業技術的嫁接,從而提高農業生産的效率。

  五、營造兩岸農業合作的優良制度環境。兩岸農業合作的推進必須要有制度保障。為促進和優化臺商大陸發展環境,兩岸相關部門多次協商,不斷提出新的舉措來提高臺商大陸投資的積極性。就兩岸農業合作來説,大陸出臺了相關優惠臺商農業投資的土地政策、稅收政策、融資政策等。具體就臺商農業投資的土地政策來説,大陸集中規劃和設立了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降低或免除了臺商農業投資用地的稅收以及延長檯商農業用地的租期等具體措施來滿足臺商大陸發展農業的需求。當然臺灣方面為擴大其農業市場,保護與穩定其農業發展的地位也制定了許多政策,比如擴大兩岸農産品進出口的品種、增加兩岸農業投資領域、降低兩岸農産品進出口關稅等具體措施。隨著兩岸關係的不斷深化,未來兩岸農業要實現常態化發展,並提升其合作層次與水準,營造優良的制度環境將是重中之重。(伍湘陵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