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昆義:蔡英文的農業政策犯了邏輯錯誤

2011-07-12 09: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針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近日提出的農業政策,臺灣戰略學會秘書長王昆義教授今日在臺灣《旺報》發表文章指出,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已成為全球化時代的常態,而臺灣也沒有本錢可以達到她所謂的“自給自足”狀態,放棄價值高的産物而去種植低價值的能源作物,更是犯了邏輯上的謬誤。

  文章摘編如下: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近日提出她的農業政策。蔡英文的農業政策主要有3點:一是活化休耕地。二是種植生質能源作物。三是讓臺灣糧食自給自足。這3項農業政策是否真的能夠“活化”臺灣農業呢? 

  要討論蔡英文的農業政策是否可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最近由臺灣“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所著《糧食危機關鍵報告──臺灣觀點》,書中彭教授討論到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已成為全球化時代的常態。臺灣除了稻米,幾乎完全是依賴進口糧食,臺灣的糧食自給率卻僅只有32%,所以臺灣已經沒有本錢再以“豐衣足食”自外于全球糧食危機中。 

  但蔡英文的農業政策,卻是希望在她當選以後,推動《農業基本法》立法,要讓農地活化,休耕的農地可以種植生質能源作物、造林及其他作物,讓臺灣的糧食可以自給自足。臺灣向來推行種植高價值農産品,蔡英文反而主張農民種低價值農業,這等於是放棄可以種植高價值的産物,而利用休耕去種植低價值的“生質能源作物”,顯然犯了邏輯上的謬誤。 

  事實上,全球想到利用種植“生質能源作物”來補充能源的不足,這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前的不切實際想法。當時國際油價在金融炒家的炒作之下,每桶油價被推升到100美元以上,導致許多國家放棄生産穀物,而改種可以作為“生質能源”的玉米,但由玉米所製造出來的“生質能源”,已經被證實並不比石油更環保,所以臺灣為了選舉而放棄“國光石化”,並不是真環保,如果臺灣都不用石油,只用“生質能源”的乙醇,臺灣並非就是真正的“環保島”。 

  農業政策不應該只看短暫的天氣失調而制訂政策,應該是依長期的農作物生産來制訂。作為“民以食為天”的稻米,應該維持一定比率的生産量,畢竟,當全球糧食再度翻轉飆漲之後,就會變成生存的危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