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七一慰問“發乎善 不能止于善”

2017年07月03日 13: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建黨96週年之際,各地也集中開展著走訪慰問老黨員和生活困難黨員的活動。一點慰問金、一袋大米、一個微笑、一句問候,給這一特殊群體在這特別的日子裏,留下了最為珍貴的憶念。黨的溫暖和關懷在這炎熱的夏日中,似也芬芳馥鬱、沁人心脾。

  自古以來,中國就提倡仁義,注重對鰥寡孤獨、傷病殘疾、清貧困難人群的救濟幫扶。不論是先秦“欲至於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的民本,還是墨家“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的兼愛,抑或是是儒家“視人若己,推己及人,以薄施濟眾為己任”的仁愛,都體現著對百姓,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和重視。當然,我們大可不必考慮當年諸子百家其背後的各種政治因素,但至少在那時,這樣的思想、精神、行動都或多或少地讓弱勢群體得到幫助,也切實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拳拳善意。

  再者,從商湯“夷疏而積粟,饑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資者振之”到戰國“振孤寡,收貧病”,從秦漢“受粥法”到明清“養濟院”,再到如今的“七一慰問”,這一脈相承的傳統美德與文化,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依然熠熠生輝。

  然而,有許多的網友卻對類似的慰問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形式主義,對困難群體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平心而論,確有一些慰問流於形式,變相作秀,某些領導兩三分鐘走一戶,甚至連慰問對象的名字都記不住,更不要提幫扶救助了。慰問,即安慰、問候。因此,在我們保有足夠善意的初衷之後,“慰”不可少,“問”更不可丟。

  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準的提高,如今即使是困難群體,利益訴求也日益多元化,對每個家庭、個人而言,困難原因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的領導幹部需要俯下身去,在送去物質幫助的同時,要與慰問對象平等對話、真誠溝通,推心置腹地“問”,才能切實了解到每個家庭、每位群眾的訴求;才能讓困難群體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才能更好地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建立起一套科學高效的資訊對接、共用機制;才能打破壁壘,實現真正的精準的扶危濟困;才能讓帶動更多的人、機構、團體更加關注這一特殊群體,滌蕩整個社會風氣的清正。

  所以,我們的慰問,始於善意,目的是送去溫暖和關懷;但卻不能止步于善意,要通過“善”來實現“幫助一人,溫暖一戶,建立一套,帶動一片”的社會效應。(台灣網網友:張曾)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