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國旗下飛揚的愛國主義情懷

2017年06月19日 20: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一則小學生正背著書包,在校門外聽見國歌后在原地向國旗行注目禮的照片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評論道:“畫面雖不清晰,但仍然可見小男孩筆直的站姿,我們仿佛看到了小男孩因為奔跑而微微泛紅的笑臉,依稀聽出那噗噗跳動著的愛國心!”

  據悉,這個小朋友因身體不適請假晚到學校,當他在校門口聽到國歌,便立即停在原地敬隊禮,直至國歌放完才奔跑進去。在被問及為何這麼做時,他自豪地説:因為我是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

  的確,“教育應以德育為魂”,全面育人的教育觀應體現在立德樹人上。國旗是我們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象徵,人人都應培養對國旗的崇敬和熱愛之情,學校每週一所進行的升旗儀式正是養成這種心理的重要方式,而學生們長期在這種莊嚴、肅穆、神聖的升旗儀式中接受洗禮,精神得到了滋養,情感也得到了昇華。

  升旗工作雖然是學校德育工作中有關愛國主義教育很小的一部分內容,但是學校一直注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並以儒家的“慎獨”思想,培養學生自覺、自律、自由的行為準則,便有如春風化雨,讓每個學子如沐春風。

  愛國主義情懷是一個方向,是一種大愛,是一個原則和底線。千百年來,無論何時,中華文明始終沒有間斷,中華民族始終屹立不倒,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愛國主義教育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在每個孩子心中生根發芽,不斷迸發希望和力量,在關鍵時刻教會大家明辨是非、不犯錯誤,永葆青春活力,永葆一顆火紅的愛國心。

  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是千百年來中華兒女不斷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最深厚的感情,是中華民族一個古老而又常青的永恒主題。雖然在不同的時代,愛國情懷的時代特性不盡相同,但作為一種正義、極具凝聚力量的精神,它卻一脈相承、亙古不變,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作為德育工作者,應該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放在首位,而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我們更應當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第一位奧運冠軍許海峰,在經歷無數的艱辛和付出終於代表中國站在世界冠軍的領獎臺上時説:“什麼是愛國主義?是當你站在冠軍領獎臺上,聽國歌奏響,讓全場觀眾向你的國旗行注目禮,這就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説的一段話也意味深長:“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她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她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她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取決於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同樣,培養小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在不懈的教育下,才能使學生學會珍惜、維護和爭取集體榮譽。

  學生時代的宋美齡在讀書時,就堅信中國有傑出的人物;少年時代的周恩來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願;青年時代的毛澤東以一腔愛國熱情曆盡千辛萬苦進行遊學……正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樹立了振興中華的偉大願望,才能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刻苦努力,奮發圖強,最終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説》中這樣説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的確,中國的未來屬於我們青少年,孩子的愛國熱情一定要從小培養,長大後才能更好地建設祖國,涌現出更多的傑出人物。(台灣網網友:施夢揚)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