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少壯不相親 老大徒單身?

2017年04月11日 14: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49日,一場聲勢浩大的真人版“非誠勿擾”——千人單身聯誼活動在海澱區雙清路某酒店舉行。來自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中科院等數十所京城院校的上千位男男女女等待著情侶“速配”。當天持續4個小時的聯誼活動,流程安排相當緊湊,每位嘉賓平均每分鐘即可新認識一名異性朋友。

  面對相親,大學生們心態不一有人認為戀愛是一種能力,是大學裏的一門必修課有的人是在家長的催促之下被迫相親還有一部分人則擔心自己被“被剩下”轉而主動出擊據悉,這次的活動女生比男生多出兩成。

  為什麼相親這種原本被認為是有迫切婚戀需求的大齡青年才選擇的開門見山交友方式會在青年大學生中流行起來呢?

  首先,對異性愛慕的情愫本來是青年時期的需求,所以大學生想談戀愛是無可非議的。如果自己的交際圈有限或者是在性別比例失衡的院校,相親當作一種認識異性的渠道,認識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許會遇到自己的人生伴侶。未嘗不是一件樂事?但與此同時,相親熱開始低齡化的現象也反映出在當今一部分青年人中存在“婚戀焦慮”。

  在以異性戀家庭作為維穩單位、個體家庭仍然有強大傳宗接代慣性的社會,單身人群,無論男女,面對的社會壓力不言而喻。而由於社會競爭加劇而導致的平均學歷提升和工作年齡推遲更造成了大齡男女在擇偶理想上的“豐滿”和現實選擇的“骨感”。在傳統思維中,女性年齡常常是男性擇偶最初始的量化指標,加上男女雙方都對最佳生育年齡的在意使得女性在婚戀上比男性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參加本次聯誼活動的男女比例無疑也印證了這一點。無論是父母的催促、還是社會對“剩男”“剩女”標簽化式的片面理解,“恐剩焦慮”不可避免地會滲入到學生群體,對年輕男女尤其是女青年的心態有一定影響,相親低齡化也就在所難免。所以説大三大四的大學生有戀愛危機意識想要“先下手為強”是合情合理的。在這個年紀是可以考慮個人問題的。大學生有了危機感,願意主動參與到尋愛之旅中,這大學生自主意識提高的表現,但需要大學生們明確的一點是,那就是不能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這既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他人的負責

  大學生交友戀愛是個人的自由,應當受到尊重。不過請各位單身的大學生不要過度擔心自己會“被剩”,大學時期還是要以學業為重,畢竟沒有“麵包”,何來愛情?而且如果自己夠優秀,就不用怕“剩”。只要懂得規劃自己的情感,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多參加活動,擴大朋友圈,就不必擔心“被剩”。(台灣網網友:溫玉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