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江口沉銀有感 用文物建立文化自信

2017年03月23日 16: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江口沉銀一直是歷史之謎,其沉銀地點、是否真的確有其事,歷來眾説繪紜。直到昨天,已發掘了兩個多月的四川彭山江口沉銀水下考古現場傳來消息,出水文物超過1萬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説。(3月21日央廣網)

  近年來,考古發現喜訊頻傳,文博行業腦洞大開。以四川地區為例,張獻忠沉銀遺址三個月出水萬件文物;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鎮雙元村發現了近200座春秋至戰國時期的船棺墓群,出土上千件異常精美的青銅器;成都市龍泉驛區大梁村兩座大型宋代磚室墓,墓主人是官至尚書右丞的何郯,身份曾顯赫一時;成都蒲江的戰國晚期文物中,出土矛身上刻有“成都”二字青銅矛,這也是成都市範圍內首次發現刻有“成都”二字的青銅矛;2014年起開展的成昆復線(涼山段)考古工作,發現了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以及四川境內除成都平原外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先秦時期聚落群。文博行業也勁頭十足,創造了多個吸睛熱點,去年開館的成都博物館新館連連放出大招:《倥傯的鄉愁?張大千》、《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等臨展開展前就已經是成都街頭巷尾津津樂道的話題,參觀人數更是屢創新高;金沙遺址博物館《古埃及:法老與神的世界》為配合金沙太陽節,嘗試“博物館開夜場”,為觀眾重現電影《博物館奇妙夜》充滿想像力的劇情,也展現了獨特的國際視野。考古發掘、保護並研究歷史,博物館研究、重現並用活歷史,這才使沉睡千年的文物復活于公眾眼前。所以,考古不是挖寶,博物館也不單單是陳列室。

  放眼全國,考古、文博事業越來越受到年輕人喜愛,無論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還是公眾對長城破壞事件的關注,這都體現出當代社會中公眾對中國璀璨的物質文化遺産與悠久文化的重視。今年2月,國家文物局發佈實施《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關於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兩會期間,來自相關行業的代表也積極獻計獻策: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提出建立絲綢之路國際科技文物聯盟,參與“一帶一路”文化遺産長廊建設;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建議設立赴外考古專項經費,加大對考古“走出去”支援力度;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理事長呂建中建議成立中國非國有博物館協會;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提出八項提案聚集故宮保護等。不光如此,為配合“一帶一路”建設,博物館行業積極與沿線國家合作,引入相關展覽,以文物説話,為“一帶一路”建設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考古、文博行業的發展熱度正濃,我們應以此為契機,趁熱打鐵,增強公眾的重視與熱情,用璀璨的文化遺産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台灣網網友:劉小言)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