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關於《中國詩詞大會》熱播的思考

2017年03月23日 16:2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圓滿收官。該檔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自播出之日起便引起觀眾注意,且引發了一股古典詩詞的閱讀品評熱潮。同期,《中國詩詞大會》的收視率領跑收視排行,7日其收官戰播出收視率顯示,排在了實時的第一位。

  文化類節目的熱播,對應著國民價值觀念的轉變和生活方式的升級。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共有255檔國産綜藝節目,與如火如荼的綜藝節目“霸屏”形成對比的是觀眾對綜藝節目過度娛樂化、有意思沒意義、缺乏原創力的吐槽聲音。《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對觀眾需求的主動回應。這從側面反映出人民群眾對於傳統文化宣傳的渴求,為文藝創作者提供創作思路。

  文化傳播需要“深耕”,不能停留在“字面”宣貫。與以往文化類綜藝節目不同,《中國詩詞大會》不僅是考選手記憶力,更加考驗選手的鑒賞力。與純靠記憶的生硬表達不同,基於藝術的欣賞讓詩文的傳播更有魅力、感染力,更加激發了觀眾的共鳴。文化傳播,不能停留在“填鴨式”宣教層面,要“深耕”文化內在的領域,突破文化灌輸的桎梏,讓傳統文化的魅力被挖掘出來,吸引更多的人去研究、去傳承。

  巧借文化傳播,提升全民文化素養。《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造就了一批文化紅人。如選手全民才女武亦姝、文化主持董卿、一眾“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詩文愛好者以及談吐優雅風趣、引經據典的評委老師。這些文化紅人為觀眾們展示了“知識分子”應有的氣度與素養。同樣,也有個別選手由於德不及才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批評。觀眾在對一眾選手的表現進行評價時,也會將自身與之進行對比,從而揚長避短,從善如流,達到既受到文化熏陶,又提升自己的行為素養的效果。好的文藝作品,就要有發人深省、勸人向善的作用。在文化傳播中,要將文化宣教功能有機融合到文化本身,以文化人于無形,最大化的達到文化育人的效果。(台灣網網友:悅淺墨)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