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像山一樣穩默駐守的溫暖和感動

2017年01月19日 17:13:1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寒潮來襲,一個消息卻似暖流讓我們的心溫暖如春。經歷了一年的等待,由錢江晚報社聯合杭州市城市品牌促進會共同發起、由1178位熱心人士眾籌完成的平凡老人韋思浩的銅像,即將完成,並將落戶在老人生前最愛去的杭州圖書館。

  立雕像倡議者説:“精神世界不可荒蕪,我們要共同守護”。雕塑採用簡單硬朗的線條來體現老人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有棱有角體現老人的性格,用雕塑的語言講述平凡卻動人的故事,提倡閱讀、助學,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故事,把愛心接力下去。

  韋思浩是一位平凡又偉大的老人。他每月有5000多元退休金,本應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卻生活拮據,還要撿垃圾過日子。原來,老人省吃儉用,把所有錢都捐助給了貧困學生、寒門學子。而在老人的遺物當中,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但每一樣都是無價之寶:泛黃的捐資助學憑證、希望工程的救助報名卡、讀之潸然淚下的受助孩子的來信……老人在捐助上從不吝嗇,但對自己卻極為苛刻。他住的房子是多年前教育系統統一分配的,房子裏至今還是交付時的毛坯,沒有任何裝修,連照明燈也是工地上的那種小燈管。房子內除了一張木板床外,沒有任何傢具,每個看過的人,都替老人心酸落淚。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樓含松評價道:“他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他也是一個有愛心的教育者,他心存大愛,用拾荒的方式來捐資助學,而且以匿名的方式,默默地做著他的善事。”老人雖然走了,但他用行動詮釋了一種偉大的愛,他的精神也將砥礪我們不斷前行。

  有的人走了,他還活著,只求付出,不求回報。上善者若水,利萬物而不語。就如武訓,清朝末年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一個乞丐,靠著乞討斂錢,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處義學,購置學田三百餘畝,積累辦學資金達萬貫之多,這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事情,所以有人稱頌他是“千古奇丐”。韋老師就如同當代武訓,讀書人應該記住他,教育工作者也應該記住他。

  猶記得那個蹬三輪車近20年,用35萬善款圓了300個貧困孩子上學夢的耄髭老人白方禮,《南方週末》99年的新年獻詞裏對白方禮老人這樣稱頌:“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裏。為什麼我們總是眼含著淚水,因為我們愛得深沉;為什麼我們總是精神抖擻,因為我們愛得深沉;為什麼我們總在不斷尋求,因為我們愛得深沉。愛這個國家,還有她的人民,他們善良,他們正直,他們懂得互相關懷。”“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抖擻精神,總有一種力量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這種力量來自於你,來自於你們中間的每一個人。”

  一個人做好事並不難,難得是耄耋之年還堅持二十載無怨無悔,用自己僅有的力量努力點燃貧困者的一絲希望,並且燃燒得如此明亮,如此輝煌!或許正是他極端清貧樸素的生活與他捐出的35萬善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才使人們麻木的神經受到觸動;或許正是他老邁的九旬之軀與三百學子燦爛的笑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才使人們漠然的心湖蕩起了漣漪。

   羅蘭曾説:“能保有著高貴與正直,即使在財富地位上沒有大收穫,內心也是快樂和滿足的。”高貴的心靈,是靈魂溢出的芬芳,是激蕩人們心靈的真善美。老人的善良、執著和純凈,也激發了每一顆行善的心,感動了許多人,帶給社會崇善向上的希望和力量。層出不窮的最美人物和最美事跡,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在相互感動中,傳遞著真情與善意。這些點滴匯聚的愛與善意,是讓道德之樹常青茁壯的根基,也是夯實和諧社會的基礎。今日的我們,願在他們的感化下,一掃精神上的荒蕪,聚集我們微小的力量,溫暖整個世界。也希望我們能永遠銘記他們的這種精神,將愛繼續傳遞給別人。(台灣網網友:施夢揚)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