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不做“手機控”還需自身發力

2016年11月23日 15:36:2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重慶晨報》報道:自上周起,西南大學在中心圖書館4樓自主閱讀室開設了“脫機自習室”,進入自習室都都需將手機交給工作人員代為保管。據介紹,這個“脫機自習室”開設近一週,有學生堅持了530分鐘不使用手機,也有學生十多分鐘就熬不住了。

  我們應該承認,在網際網路迅猛發展的今天,面對“網際網路+”的衝擊,智慧手機、WIFI等已成為現代人“最親密的夥伴”,我們可以依靠這個“夥伴”隨時隨地獲取大量資訊,使我們的生活日益豐富。但同時我們成了這個“夥伴”的“奴隸”,從早到晚,不論是在公交車上,還是在辦公場所,也不論是在商場購物,還是在家勞作,更不論是友人聚餐,還是入廁方便,總是手機不離手。就是在大學課堂上,教授前邊講,也會有不少學生在下邊低著頭不停地翻看、刷屏,在自習室、閱覽室就更不用説了。難怪有人説““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們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

  在這種情況下,西南大學圖書館開設“脫機自習室”,就是針對大學生存在的“手機依賴症”,從群體心理方面開出的“藥方”,其目的是引導學生集中精力安心學習,戒掉“手機癮”,莫做“手機控”。不過,解鈴還需繫鈴人。就“脫機自習室”而言,設立的初衷是好的,但畢竟是一種外來的約束,因而能否收到預期效果就很難説了。試想一下,進入這個“脫機自習室”的學生,恐怕都是“不情願”地把手機交給了工作人員,但除個別同學能“堅持530分鐘”外,恐怕大多都是“十多分鐘就熬不住了”,一個個坐立不安,像“丟了魂”一樣。如此一來,這個“脫機自習室”也就成了一種形式,其壽命的長短也會引起人們的置疑。

  所以,要克服“手機依賴症”,不做“手機控”,還需自身發力、自我節制。成為“手機控”,關鍵的原因恐怕是自己的興趣點比較少,只好用玩手機來打發時間。為此,我們不妨從自己生活周邊尋找其他的興趣點,比如參加體育活動、朋友聚會、戶外旅行等,減少自己接觸手機的時間。作為大學生,應該把精力用在學習鑽研上,上課、自習時間主動關掉手機或不帶手機,以強制自己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同時,還可以降低自己手機的流量套餐,流量不夠了,自然也就減少了使用手機的時間。如果這種辦法都不靈,不妨對自己“狠”一點,送親手機除通話和短信的其他所有功能,或更換一部普通手機,如此也就不會過份依賴手機了。

  總之,西南大學“脫機自習室”的設立,應該説是校方為學生們擺脫“手機依賴症”提供的一種幫助,更是對社會發出的一次善意提醒。無論是大學生,還是社會人,我們都應該立足於現實生活,能夠不用手機完成的事情,儘量不用手機,從而慢慢戒除“手機依賴症”,讓手機回歸“人類工具”的角色。(台灣網網友:肖懷中)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