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遏制不文明須從“小”抓起

2016年10月19日 19:10:0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0月16日,網友“小春”曬出了幾張瀋陽地鐵內不文明行為的照片:“我不是多事兒的人,但是這素質真是看不下去了,家長沒有公德心,讓孩子在地鐵二號線車廂裏隨地小便,地鐵門一開,流了一片,當家長的也不收拾,就在我身邊發生,整個人都蒙了。”(10月18日瀋陽晚報)

  眾所週知,孩子自控能力差,有了“內急”會就地解決,這好像也是“人之常情”,但作為家長在出門之前理應做好準備,畢竟車廂不是“廁所”。而近日,一位母親卻當著滿車乘客的面,把孩子抱到車門處把尿,孩子尿完後,便回到座位,根本不進行處理,這的確解決了內急,但在筆者看來卻解掉了一地“文明”和道德修養。

  其實類似這樣“車廂大小便”的不文明行為並不罕見,景區塗鴉刻字、隨手扔垃圾、列車上吸煙、隨意佔用高速公路緊急通道……這些不文明現象只是冰山一角,這一系列的不文明行為不僅損害了個人形象更可能給公共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畢竟,車廂屬於公共場所,不是個人的私有領地。在公共場所,我們希望目之所及是美麗的、文明的,而不是車廂裏隨意大小便不雅。因此,我們應當謹記,乾淨整潔的公共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出行的方便與舒適,但我們不只有享受的權利,更有去維護它的責任。有些不文明行為是因為自私心理作祟,也有些不文明行為是因為不知所作所為何錯之有。這一切的一切背後折射的是一些民眾自身出行文明素質的欠缺,我們從小引以為傲的遵守社會秩序、道德修養的消失與殆盡,我們要引以為戒,及時警醒反思。

  從勒溫“場論”視角來看,民眾的社會公德不文明行為是個人因素與其周圍的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從主觀方面説,是部分民眾沒有真正認識到不文明行為潛在的重大危害,總是習慣性將其視作“小事”,也正是因為這種思維定勢,才讓部分民眾肆意妄為,甚至經常對制止他們的人恬不知恥地“反咬一口”、“倒打一耙”。從客觀方面而言,物理環境的暗示和行為的示範效應加劇了這種不文明現象的産生。譬如,去年春節期間車站內殺雞、雅的不文明現在出現後,理應引起廣大民眾的警醒,可是國慶節期間再次出現車站內殺雞拔毛的不文明行為。

  那麼。如何遏制出行不文明?首先,個人認識上的提升是解決民眾不文明行為難禁的新常態。其次,加大不文明行為的成本。一些人言行不文明、屢教不改、油鹽不進,除過骨子裏的極端自利,很大程度上源於犯錯成本過低,常規的道德説教和泛泛的批評指責對他們早已失效,唯有讓其感受到切膚之痛才會收斂。此外,多舉措並行也是治理不文明行為的應有之義。

  “高鐵來了,文明也得跟上。”這是公眾普遍的呼聲。誠然,鐵路部門在服務品質方面需更上一層樓,但對於乘客來説,同樣應當在文明素養上提速、公共場所小孩“內急”的問題,看似很小,實則是“大事”,考驗國人“文明”程度。筆者呼籲,不要讓此類不文明現象再次出現,我們共同唱出文明“好聲音”。(台灣網網友:常小態)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