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廉價藥”偷換名稱傷的是老百姓的心

2016年10月19日 19:09:3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廉價藥,又被稱作基本藥物,是指能夠滿足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型適宜、保證供應、基層能夠配備、國民能夠公平獲得的藥品,主要特徵是安全、必需、有效、價廉。(10月18日澎湃新聞網)

  廉價藥不僅價格低廉,而且安全、必需、有效,甚至其“必需”性,又被稱為“救命藥”,深受患者青睞。然而,一些疾病或手術中常用廉價藥正逐步斷供,甚至每年消失幾十種,不僅導致一些患者經濟負擔加重,也面臨用藥危機。

  廉價藥品正在以每年幾十種的速度消失,自然是藥企處於利潤考慮,或無利可圖,或因非常規、用量小。因此,廠家出於市場本能通常面臨兩個選擇:要麼淘汰,要麼“研製”新藥,非常正常。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同一種藥,換個名稱,換個包裝,換個批號,身價就可以翻上幾倍甚至幾十倍。如此“換湯不換藥”,豈不有掩耳盜鈴之嫌?

  廉價藥換“馬甲”,掩的是藥品生産許可證審批的耳,盜的是百姓錢包的鈴,從四環素到阿莫西林再到頭孢的蛻變,與之緊隨的就是價格從幾毛錢到四五元錢再到二十多元錢的攀升就是最好的説明。

  我們常用掩耳盜鈴來比喻自欺欺人,現在來看藥企通過掩耳盜鈴,自己並沒有吃虧,因為他們達到了,“還不是為了漲價?!”之目的。之所以會有如此結果,皆因掩的不是自己的耳。

  之所以藥品生産許可證審批對廉價藥換馬甲充耳不聞,也許是為了提價能讓廉價藥迎來“新生”,甚至認為是一種保護性措施。但這種“保護”實在是建立在患者腰包痛苦之上的,是將保護廉價藥的責任推給了患者。有專家認為,一味提高價格,對挽救廉價藥並非都好,很可能保護了落後藥品,保護了落後企業,對醫藥産業不利,對群眾健康不利。

  在對待如何保護廉價藥的問題上,不如聽聽專家的意見,從國家層面進行宏觀調控,建立廉價藥國家儲備庫,對承擔廉價藥生産的企業在國家專項資金、銀行貸款、稅收等扶持政策上給予傾斜,讓這些企業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從而保質保量完成生産,確保供應不斷檔、不過量,並建立廉價藥專供渠道,打擊藥品多手轉讓、層層抬價和廉價藥壟斷等經營不良現象。(台灣網網友:王召)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