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焦慮的臺灣還有小確幸嗎

2016年06月24日 08: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關注最近的臺灣新聞時,筆者經常看到的兩個字是——焦慮。比如臺灣《中國時報》的一篇標題《臺當局回避“九二共識”基層陷“九二焦慮”》,比如臺灣《中央日報》的一篇標題《堪慮的明天》,還比如新華社一篇文章的開篇第一句話:臺灣外銷訂單連續14個月負增長,引發島內普遍憂慮。

  憂慮,焦慮,什麼時候成了臺灣的代名詞了?這還是那個小清新、小確幸的臺灣嗎?

  最先看到焦慮這個詞,是在民進黨今年初贏得選舉後,大陸游客赴臺人數開始減少,而讓島內相關業者陷入了集體焦慮,很多基層業者憂心旅遊業的冬天即將到來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臺灣政策研究院資深顧問蘇進強指出,這樣的焦慮若擴及其他産業,新當局將如何因應?很快,5月20日民進黨正式上臺後,因為未正面回應“九二共識”、未明確“兩岸一中”,這份“未完成的答卷”讓關係臺灣基層生計的交通、農漁等産業,也一步步陷入了焦慮。

  蘇進強以他參加活動的親身經歷指出,他遇到的兩岸社造基層及産官學界精英,其中有近百位村里長、社區工作者,都毫不掩飾地透露出對民進黨當局“九二共識”的焦慮。近年來因陸客大量造訪,讓他們的當地服務成為日常營生的活水源頭,沒想到會因新當局“九二共識”之有無,讓他們的生計好景不再,這樣的焦慮在臺灣的中南部已十分普遍。

  再以臺灣新當局執政以來力推的所謂“新南向政策”來説。這項政策刻意區隔大陸市場、謀求開拓東南亞市場,然而臺灣1111人力銀行最新公佈的調查顯示,41%的受訪企業不知“新南向”為何物,22%不看好,19%持觀望態度,僅18%表示支援。許多兩岸專家指出,臺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如果“一個中國”原則不能得到維護,兩岸政治互信不復存在,勢必對之帶來不利影響。所謂“新南向”牽涉的國家,相信也會自己做出權衡。建議新當局儘快恢復官方之間溝通、加速民間資金交流,這樣才能降低臺灣經濟的諸多負面因素,從而減緩衰退趨勢。

  沒有基層就沒有高層,任何一個執政者,任何一個執政團隊,如果不能做到以民生為本、以人民為本,必遭人民唾棄。有臺媒直言:新當局上臺一月有餘,不論是從施政效果或者民意反映,都可以看出臺灣的明天有許多令人堪慮的現象。就拿“行政院長”林全的民調來説,本要好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才會面臨施政不滿意度與滿意度的死亡交叉的現象,民進黨新“內閣”上任一個月就幾乎達到,怎不令人對臺灣的明天感到憂心?又為何還沒能引起執政當局的重視呢?(台灣網網友:肖曼)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