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我們拿什麼悼念楊絳先生

2016年05月27日 14: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著名作家、戲劇家和翻譯家楊絳女士,以105歲高齡辭世,馬上引來了媒體和許多網友的哀悼。朋友圈裏,循例升起點點燭光。不管有沒有讀過她翻譯的煌煌巨著《堂吉訶德》,以及她晚年真情流露的散文集《我們仨》,各種真假版本的“百歲老人語錄”,都以心靈雞湯的方式蔓延散播開來。(新浪評論)

   楊絳先生去世了,老人誠然已是超高齡,司馬遷誠然早就説過“人固有一死”,但消息傳來,心中還是不免一凜。但紀念楊絳先生,不應該只是滿足微信圈裏來幾個“雙手合十”,或者人云亦云地口頭感慨一番;一個真正的紀念者應該反躬自問:自己究竟從楊絳先生身上學到了什麼,應該學些什麼,應該做些什麼。

  當然,國人對於文化的強烈渴求可以理解,但我們與其多説一些話,不如深讀幾本書;與其津津樂道于一些句子,莫如貼近了人物去思考歷史和命運。“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網結得如何另當別論,但必須有“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行動。當代人讀書的狀況如何?4月份公佈了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每人平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8本,比2014年增加0.02本;每人平均每天手機閱讀時長為62.21分鐘,比2014年增加28.39分鐘。雖然都有增加,但還是少得可憐。而手機那種閱讀,我以為與傳統意義上的讀書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談不上學習,只能算是了解一些資訊。借用楊絳先生的話:我們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靈性良心人人都有,經常憑靈性良心來克制自己,就是修養”。我們追慕楊絳先生,也許是敬慕那份從容和淡泊,潛意識裏其實是因為我們以及這個時代的浮躁與功利:山東疫苗,江蘇毒地,患者傷醫,醫者無德。社會價值凸顯既得利益,喪失基本的信仰和傳統的美德,從不知靈性良心為何物,又何來從容和淡泊。這是我們時代的悲哀,更是每個國人應該深刻反思的問題。國家和社會需要法律和制度的約束,而個人道德的修養卻需要我們叩問靈性良心去重組,這或許是我們悼念楊絳先生最好方式。(台灣網網友:袁旭杉)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