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打造更加精緻的中國經濟

2016年04月11日 16: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圓滿落幕。會議期間,多項新方針、新舉措引起人們廣泛討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是這其中的焦點。

  很多人可能會問,“供給側改革”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供給側?怎樣改?兩會期間,以及自從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就有很多人民群眾抱著疑問的態度。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真的能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提供更強勁的動力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但能使未來一個時期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而且,會使中國經濟在增長的基礎上,更加有品質,更加精緻,更為世界市場所認可。

  眾所週知,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和出口,同樣這“三駕馬車”就是經濟的需求側。以前,我們國家的消費能力不夠,因而要刺激需求,刺激消費,現在我們有了消費能力與消費動力,但是國內生産的傳統産品卻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從而出現了一大“怪象”,生産的産品在不斷增加,庫存也在不斷增加,同時人們的消費也在不斷增加,這時,就産生了疑問,人們增加的那部分消費去哪了?經研究調查顯示,除去自然的經濟生活水準提高與物價因素外,增加的消費全部流向了海外市場,也就是外國商品佔據了我國的商品市場。一個十分明顯的例子,2015年雙十一期間,日本的馬桶蓋,韓國彩粧,澳大利亞奶粉,遭到國人大規模“哄搶”,海淘大軍不斷涌現。人們不禁會想,難道我們國家沒有這些産品嗎?有,但是品質不好,在“貨比三家”注重品質的消費觀念下,國內傳統工業企業製造的産品,相比于外國商品,同等價位,品質卻差了一大截,如何解決並消除這一現象,成為我國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

  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市場活力,突破傳統思想的禁錮。在中國市場,長期以來中國的工業企業形成了這樣一種思想,認為“歐美才是市場”認為只有把歐美市場搞定了才算是成功。其實,我們是被歐美發達國家這種思想所迷惑住了。歐美市場固然需要我們去開拓,但是歐美國家其自身的製造業水準,在一定程度上優於我國現有的製造業水準,我國的商品在其市場的競爭壓力更大,而且歐美市場處於基本飽和狀態,市場發掘潛力小,我們何不轉變銷售思路,以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市場主體,利用我們的製造業比較優勢以及數量優勢,開闢其潛在的巨大市場,從而去庫存,釋活力,提效益。

  把培育新功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功能結合,形成中國經濟的“雙引擎”。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日益提高,消費觀念也越來越追求時尚前衛,傳統的流水線生産的大眾産品,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個人以及群體向個性化定制産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巨大的需求,這正成為我國經濟又一新的發展機遇與增長點。加快培育企業個性化生産、定制服務,突出産品特色、特點,加強製造業與文化産業的交融,使普通的工業産品賦予其文化內涵,增加其産品附加值,是我們未來的大方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實施,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懈的科技創新,堅韌的品質品質;需要我們社會每一位懷揣夢想的消費者與生産者的誠心、細心與決心。(台灣網網友:馮傑)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