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老人的“孤獨”是社會的“傷痛”

2016年03月16日 16: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生有所養,死得善終,相信這是所有老人最基本的需求。然而如今,卻有越來越多的老人無法實現這個小小的願望。與子女爭吵、與家人分離帶來的消極的生活態度及壓力,是當前農村老人自殺死亡的重要原因。更有“空巢老人”獨居猝死,多日才被發現的事件發生。這不僅是農村老人的悲哀,更是社會的傷痛。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量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使得我國農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子女到城裏打工,老人獨自在家,或鄰里互相照顧,或養些貓狗為伴。身體健壯,積極樂觀的老人尚能照顧自己,獨自生活,在某些地區,有些老人會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不能獨立生活,甚至選擇結束生命。

  農村孤獨老人數不勝數,城市也有日漸增多的趨勢。獨生子女家庭比例升高,加上子女或出國留學,或成家獨立門戶,能在父母身邊的越來越少。就在近兩年的時間裏,安徽蚌埠市空一“空巢老人”,去世一週無人知曉;山東濟南市孤寡老人在家中椅子上獨自離世;廣西南寧一老人病死家中,倒在門邊數日才被發現……身體羸弱,內心孤獨,無人照養,老人“老難善終”問題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要解決“終老之痛”,需要觀念上的進步。作為子女,應該把精力從工作中解放出一部分來陪伴和照料家人。錢掙多掙少、掙早掙晚沒什麼重要,親情和生命為大,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作為父母,沒必要對敬老院養老有什麼心理負擔。有護工和醫生在生活和健康等方面的照顧,有老年夥伴一起娛樂,又能給子女減輕很多的負擔,並不是什麼悽慘的事情。

  要解決“終老之痛”,需要管理上的保證。社區養老要規範,不能只是隨便安排個小大夫,十天半個月給檢查一次身體就完事了。社區養老要大家庭化,經常組織社區內老人進行有益身心的活動,讓老人不僅身體健康,而且心情愉悅。另外,在平常生活中,送快遞的小哥、收水費的大媽等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要對孤寡老人多一份關注和關心,一旦有異常能夠及時發現。

  花開花謝催人老,老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養老問題是每個人都要關注的。解決和完善社會養老不僅僅關係到某個群體,在老齡化趨勢日漸凸顯的今天,更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讓老人不再孤獨,是一種願望,更是一種責任。(台灣網網友:袁沢)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