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別讓老有所醫傷及老有所養

2016年01月04日 16: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7200多萬退休人員不需繳納醫保費就可以享受醫保待遇的日子還有多久?從2015年11月初中央公佈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到上周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求是》雜誌上的文章都明確表示,政府正在研究制定職工醫保退休人員繳費政策。(1月4日《第一財經日報》)

  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是社會的基礎保障,也是人的基本需求,兩者之間應該是相互協調、促進、統一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強化對人的保障,提高人的幸福感。當退休人員需要繳納醫保費時,家庭或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勢必會相對減少,那麼問題來了,這會不會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品質,“顧此失彼”降低了人的幸福指數呢?想必這一定是針對退休人員需要繳納醫保,人們最擔心,也是最關心的一個話題。

  的確,在醫保基金可持續性差的背景之下,在面對醫療費用大幅增加、醫保籌資增速放緩及人口老齡化等諸多問題時,政府讓退休人員繳納醫保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要想保證其能夠順利實施,贏得人們的充分認可,就必須先有人的收入不會降低,生活品質不會因此下降這個基本前提才行,否則就會産生老有所醫傷及老有所養的尷尬,必定會引發全民吐槽,甚至可能是罵聲一片。

  實際上,通往“羅馬”的道路並非只有一條,提高醫保基金的可持續性,除了讓人直接繳費的之外,也可嘗試通過基金入市,強化投資,增加效益等方式來實現,並且在做好“加法”的同時,還應當充分考慮到醫療費用大幅增加這一主因,在“減法”方面也要下足功夫,進一步加大醫療體制改革力度,不斷降低人們看病就醫的消費,這不僅可以有效減少醫保基金的支出,同時還可緩解百姓的就醫壓力,特別是針對低收入生活困難群體,更具普惠價值,可謂一舉多得,又何樂而不為呢。

  此外,在把目光對準退休人員繳納醫保費用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一些靈活就業人員等仍游離在醫保範疇之外的群體,當通過鼓勵個人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建立專項救助資金等方式,儘早實現醫保的全民覆蓋,同時也進一步增加人們在醫保方面的選擇性。因為只有基於提高人民幸福指數,強化對人的保障的醫保及相關制度的改革才具有現實意義,也只有收入提高與醫保繳費的齊頭並進,退休人員繳納醫保費才不會顯得那麼捉襟見肘。(台灣網網友:刁志超)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