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類型元素印度神片

每次看印度片都有新鮮感,除了恆定不變的“一言不合就跳舞”之外,印度片在不同時期,都在努力吸收世界電影的最新元素,並用他們的本土文化,將這些新元素融入進去《巴霍巴利王:開端》是一部史詩電影,它的特色是元素充足、風格莊重、表現形式活潑,有宗教傳說,有宮廷鬥爭,有民間風情,有純真愛情,有復仇看點……之所以整部電影進展松弛有度,在于它的類型元素分配得當。
《開端》從開篇給出的定義看,是一部復仇電影,一個在汪洋大水中被高高舉起的嬰兒,帶有強烈的暗示,他一方面被賦予了神的象徵,另一方面又被指認為王位的接班人。孱弱的希瓦得到民間的保護之後,成長為力大無比的半人神,踏上復仇之路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更何況,廣場上還囚禁著日夜期盼他踏著七彩祥雲歸來的母親。在希瓦殺回王城之後,影片情節急轉直下,開始了對巴霍巴利豐功偉績的塑造,想必是把復仇的最高潮故事,留待到了下部電影再描述。因此,巴霍巴利在這部電影里,是第一男主角,這種主角身份的突兀變化,並沒有讓影片主題失焦,因為巴霍巴利父子身上,都具備同一種品質,對于真誠、正直、勇敢的弘揚,成為影片的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引下,第一主角的錯位,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影片對于戰爭場面的塑造,大有告訴觀眾下了血本的架勢。本來在攻城場面上一帶而過,也不會影響故事性,但導演倣佛要和好萊塢賭氣,誓要拍出宏大的場面,在影片後半部分,對王城的攻與防,成功掠奪了觀眾的注意力。在畫面視效上,《開端》對《指環王》的借鑒是明顯的,在戰爭智慧上,則完全是東方式的,巴霍巴利一方在布陣、施計方面,中國的影片如《英雄》等,都曾表現過。對于好萊塢與中國冷兵器時代戰爭場面的雙重借鑒,讓場面變十分好看。
對兩位王子巴霍巴利與巴拉迪瓦的人性考驗,也是一個看點,如前所說,巴拉迪瓦像巴霍巴利一樣勇猛無比、具有戰爭智慧,但巴拉迪瓦的缺點在于急功近利,為了勝利不擇手段,這樣的人,只能成為將軍,沒法成為國王。兄弟相爭,導致了後代的悲劇遭遇,又引發了復仇行為,但歸根結底,都還是兄弟相殘,令人唏噓。
不少觀眾在看完《開端》之後,開始急切地期待下部電影,這表明故事已經成功吊起了人們的胃口,相信下一部電影,會在《開端》的基礎上,講得更精彩。 (韓浩月)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