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熱,確實容易上火。
問題跑道事件已經在“火”上烤了好幾天。責任誰來承擔,監管為何缺位,今後如何避免……這些問題都需要一一厘清。
整個事件的調查、追責與反思必須放在第一位,任何為了掙錢昧著良心的毒火,監管缺失如同擺設的邪火,標準模糊乃至缺失的啞火,都得敗一敗。另外,在事件的傳播中,一些未經嚴謹科學證實就廣泛傳播的虛火,也要引起注意。
一搜新聞,諸如“毒跑道竟由廢輪胎電纜製成”“毒跑道原料來自廢輪胎”“輪胎搖身一變,成學校‘毒跑道’”的表述不在少數。將焦點引到廢舊輪胎上,讓公眾以為廢舊輪胎是毒源,這恐怕打錯了板子。
在邏輯論證上,因果關係的證明是十分複雜的,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並不能必然推導出因果關係。廢舊輪胎製成了有毒的跑道,這個鍋就一定要由輪胎背了?塑膠跑道的製作,涉及原料的儲存、添加劑的選用、各種材料的配比等等,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出事兒。在沒有找到確實證據的情況下,讓公眾對廢舊輪胎産生抵觸乃至恐慌,並不十分妥當。
國際上乃至國內,回收利用廢舊輪胎的情況並不少見。廢舊輪胎、橡膠製品作為固體廢棄垃圾,燃燒可能産生大氣污染,對其回收利用符合迴圈經濟理念。在美國、德國等地都有廢舊輪胎回收企業,回收後進行無害化處理,可以用來製作田徑跑道、填充人造草皮等。所以,我們不必談廢舊輪胎色變,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保證技術與流程,明確標準與監管,而不能讓幾個黑心小作坊壞了行業的一鍋粥。
一些媒體也在為廢舊輪胎正名。這是好事,在涉及專業知識的新聞事件中,科學應該適時站出來,幫公眾把情緒沉澱一下,讓科學事實多飛一會兒。這樣對一些公共事件的討論,才不會跑偏。
23日人民日報評論:“問題跑道”不能久治不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