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留住人才靠什麼(金臺論道)

2016年06月23日 11:16: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第三屆粵港澳臺魔術交流展演正在廣州舉行,魔術在歸類裏算是雜技,所以,各地雜技院團的領導和精英聚集一堂,不料,談天説地間,人才紛紛跳槽成為會上會下的話題。

  大約是上個世紀90年代吧,別看雜技在國內市場還沒多大起色,可出國巡演卻格外吃香,演一天的收入超過了國內一月的薪水。過去雜技學生的生源也不發愁,儘管學雜技非常艱苦,但許多孩子還是想走上這條改變人生的道路。而現在呢,這種狀況早已風光不再,國外巡演的收入基本還是原來那個價,可國內薪資卻今非昔比,出國巡演日益失去吸引力;肯吃苦耐勞學雜技的孩子也越來越少,學校、院團都在為生源減少叫苦不迭。從前雜技演出都和旅行社、劇場合作,大批遊客被帶進劇場看雜技,讓駐場演出保證了穩定的客源,現在不少雜技團與旅行社、劇場因收益分成而分道揚鑣,誰拿大頭成了爭執的焦點。

  其實,這些情形對雜技人才的培育還不是最大的威脅,各類主題公園演出的興起才更令他們深感人才危機。上海迪士尼等遊藝園區,因優厚的待遇吸引了一批批演員,於是,那些收入偏低、演出不足的院團人才紛紛選擇跳槽。

  像雜技這樣的傳統藝術,人才培育從家族傳承、師徒傳承一直走到學校教育、團內辦班的模式,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都需要花費長年的心血,培養一個人才確實不易,尤其是節目排演對人才的養育更是關鍵。但現在跳槽的趨勢,讓人才培育得不償失,成了賠本的投資。一個節目好不容易排成了,演員也成熟了,可最終等來的卻是人才的“移情別戀”。

  這種留不住人才的窘態,豈止在雜技團!歌舞、戲曲、戲劇,各種藝術院團幾乎都同樣存在,已成為院團的最大苦惱。有的院團為了留住人才,還允許創作、演出人才長期幹外活,結果,養了一群人,卻不為本院團出力。有的雜技團為了避免演員出名後跳槽,乾脆不排演突出個人的節目,在一個大群體中誰也離不開誰,想學成後走人都難。

  不過,在如今這個演出主體多元的時代,人才根據收入、待遇、前途,選擇未來的走向,不必在一個地方終老,是一種大趨勢,任誰也阻擋不住,光一味強調義務、責任、擔當,恐怕並不現實,何況,像雜技這樣的藝術團早已轉制,企業式的管理方式,讓人才選擇市場化。

  面對人才跳槽,就目前的情形看,似乎有三種應對的方法,一是建立嚴格的契約,二是只要人事關係在,其他放任自流,三是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第一種方法,好像不大靈,捆得住人,捆不住心,而且捆得住三年、捆不住五年;第二種基本就是自欺欺人;只有第三種才是上策,也是方向。

  現在一説人才跳槽,都在抱怨機制中存在的缺陷,的確,這是成因之一。不少院團一年下來都沒多大動靜,即使有動靜,也缺少創作高峰,只有繼續改革,才會推動文藝家的創造力、提高院團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才可以讓人才有充分的理由留在院團。此外,沒有所屬的劇場,也是一些院團失去競爭力的天生缺陷,這是有關主管部門最應該考慮的問題。然而,跳槽本身同樣也是檢驗院團實力的一面鏡子,人才不願意留在這裡,正説明演出少、待遇差、競爭力低,而這些,其中一部分與經營不善有關,特別是那些面對大眾、娛樂性強的藝術,現在的市場依然非常廣闊,未開發的地方還有很多。為什麼上海的“時空之旅”、廣東長隆集團的雜技馬戲就能保持長久的活力,觀眾的熱情持續不衰?其中的經驗對許多院團而言,不是不能借鑒,就看你有沒有決心、有沒有規劃、有沒有經營能力。

  要想留住人才,光怨天尤人不行,還是要靠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23日 19 版)

[責任編輯:李學磊]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Powered by IIS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