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華語版《深夜食堂》我最擔心的是黃磊

2016年04月01日 10:29: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一向以“暖男”“才子”面貌示人的黃磊,必須想辦法顛覆原有的形象,在精神氣質上更接近看起來有點冷酷,而內心卻無比溫暖的食堂老闆,而不只是優雅地做飯。

  在最新曝光的華語版《深夜食堂》的定粧照中,臉帶刀疤的黃磊身著藍色布衣,擔起了中國版食堂“老闆”的最終形象。據主辦方介紹,“會做飯”是擔任這個角色的重要條件,“會做飯的人,舉手投足間是不一樣的,比如切菜啊拿刀啊。”的確,會做飯的“黃小廚”成了居家好男人的代表,然而對於這樣一部承載著“暖胃又暖心”意義的經典影視作品來説,僅僅這一點就夠了嗎?

  #食堂老闆#

  小林薰扮演的深夜食堂老闆實在太過深入人心,在東京新宿這家不起眼的小店裏,每當深夜12點到第二天淩晨7點,便是人們味蕾大開、好戲上演的時候。這個時間吃飯的人,多數有著不一樣的人生,脫衣舞娘瑪麗琳、知名男優大木、濃粧艷抹的變性人……他們的故事複雜、深沉、隱晦,其中包含著無數難以啟齒的秘密。然而對看慣了人間百態的“老闆”來説,他們不過都是平凡的、饑腸轆轆的食客,臉上那道駭人的刀疤,不也是一段不願説起的往事嗎?

  在日劇《深夜食堂》中,與其説小林薰扮演的是一家飯店的廚師和老闆,不如説他更像一個飽經滄桑、洞察世事的智者,他是這個小市井社會的旁觀者和記錄者,所以説,“很會做飯”在這裡並不是那麼重要,不是嗎?一向以“暖男”“才子”面貌示人的黃磊,必須想辦法顛覆他個人原有的形象,在精神氣質上更接近看起來有點酷、有點冷,而內心卻無比溫暖的食堂老闆。

  #家常菜式#

  深夜食堂的陳設簡單得甚至有些簡陋,每道菜的食材和工序都很簡單,唯有“用心”二字。“菜譜只有這些,只要我會做的,功能表上沒有也可以點”,這是每集片頭,老闆娓娓道來的經營方針。

  事實上,影片中出現的食物極為簡單,煎魚卵、雞蛋卷、茶泡飯、馬鈴薯沙拉、豬排定食、牛油拌飯,都是日本料理中最基本、最家常的菜式。然而這些菜式與它們背後所隱藏的過去和回憶,卻是無數都市夜歸人們在寂寞午夜時最想得到的。與之相對的,中華美食講究的卻是文火慢燉和層層遞進的複雜手法,這一點是日料與中餐的巨大差異,同時也是兩國美食文化的分歧之所在。

  日版《深夜食堂》的每一集都是一個關於人生百態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很短小,由“零度”的畫外音來講述,摻雜著同性戀、婚外情、黑幫等辛辣的社會問題。身份各異的人們在這個小空間內相遇,畢竟“食色性也”,在食物面前,再身世複雜的人都被還原為最原始的、有著共同訴求的“吃貨”。當黑社會老大小龍與打扮誇張的人妖子淩在深夜食堂相遇,原本相互厭惡的兩個人,因為彼此最愛的兩道菜——厚蛋燒和煎香腸——而達成了和解,甚至産生了某種微妙的親近感。

  在深夜這個脆弱的時間、食堂這個溫馨的地點,因為食物,一切奇跡都有可能上演。影片讓社會各行業的人相遇,講述他們各自背後的故事,將他們還原為無差別的、平等的個人。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這樣節制的、反抒情的敘事風格,最終讓影片達到了撫慰人心的效果。

  “華語版《深夜食堂》的故事背景都是發生在中國,裏面會出現很多中國的傳統食物……讓大家多了解中華民族食物的傳統和歷史,通過味覺記憶找回我們共同的東西”。這段華語版的介紹不禁讓人想起“菜本位”的《舌尖上的中國》——從每一道具體的菜色出發,牽引出其背後的起源發展,以及精雕細琢、工序繁雜的做法。這類炫技的美食節目的敘述方式,未必能承擔起一部有思想、有線索、有劇情發展的影視劇作品所應有的品質。《深夜食堂》的核心無疑是“人本位”的,一旦“人”讓位於“菜”,便是大大偏離了《深夜食堂》那最動人的魅力。

  #翻拍有雷#

  2015年,同樣久負盛名的《孤獨的美食家》在改編為中國版之後,令無數劇迷失望至極。劇中的主角五郎是一個因工作原因遊歷各地,於是順便尋訪各地美食的資深“吃貨”。中國版中趙文瑄扮演的五郎無疑是全劇的顏值擔當,然而其表演風格卻與日版中的演員松重豐大相徑庭,松重豐在美食面前永遠是一副舍我其誰的豪邁樣,口舌生津、狼吞虎咽,而趙文瑄卻吃得嚴謹,吃得優雅,吃得讓人沒了胃口。更重要的是,全劇敘事拖遝、主次不分,作為核心的美食完全讓位於無意義的、虛偽的人情故事,完全喪失了原劇的生動和誘人。

  以此為鑒,只希望《孤獨的美食家》的尷尬不要在《深夜食堂》的身上重演。(行超 媒體人)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Powered by IIS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