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我們依然需要聚焦深度報道

2016年03月01日 14:37: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可貴的是,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沒有做無謂的娛樂化處理,而是精準再現細節。如果反映現實是文藝的宗旨,即我們教科書上常説的批判現實主義,那麼,這樣的作品理應是電影的主力軍。

  昨日,奧斯卡將最佳影片頒給《聚焦》!這是一部非常紮實的紀實影片(但不是紀錄片),真人真事,真名真姓,如它描寫的《波士頓環球報》對孌童教士的調查報道一樣,不懼權威、不懼民粹,如實呈現西方社會一個微妙的角落。它沒有商業片常見的追殺、暴力等場景,但緊張氣氛一點不亞於那些誇張的動作戲。它的冷峻和細節也如同一個優秀的新聞記者,儘管題材勁爆,但絕不嘩眾取寵。

  好萊塢電影涉及記者這個行當時,通常會添油加醋,比如電影裏的女記者一般都會跟被採訪的當事人上床。《聚焦》裏也有一名女記者,但她僅是這個群戲裏的一員,而且絲毫沒有賣弄性感。傳統報紙往往會有深度報道部門,如新京報便聚集最強的團隊,不計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力求做出最有深度的調查報道。《波士頓環球報》的深度報道叫做“聚焦”,新來的主編希望該團隊能調查教士孌童的現象,但立馬遭遇阻力。一個猶太裔的外來者把目標對準當地最有勢力、最有群眾基礎的天主教,你這是什麼意思?其實,在此之前,教士孌童的醜聞時有所聞,但均作為個案來報道,“聚焦”要證明的是,這不是一件件個案,而是有一定的普遍性。

  跟揭露尼克松水門事件的《總統班底》(1976)相比,《聚焦》的戲劇衝突不算強烈。《總統班底》是兩名跑市民新聞口的小記者挖掘出總統的大醜聞,《聚焦》則是精英團隊,雖説障礙不少,但似乎沒影響到生命或事業。影片公映後,天主教官方的教廷電臺甚至誇讚它“誠實”,“督促教會充分承認自己的罪孽,併為此付出代價”。

  該片有掌握重要資訊的律師角色,但沒有“深喉”那樣的神秘人士。可貴的是,影片沒有做無謂的娛樂化處理,而是精準再現細節,對我這樣的新聞從業者頗有啟示。其實,很多新聞事件均有改編成電影的可能,但具體處理可以各不相同。《聚焦》的方式是最傳統也最需要功底的,它沒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弄不好很容易成為流水賬,但它對事件的梳理、節奏的把握都是相當精到的。

  由於《聚焦》選擇了全景視角,具體的案件免不了蜻蜓點水,但編導對細節的把控絕不含糊。比如採訪其中一個被懷疑孌童的教士時,敲開他家的門,他非常合作,毫不避諱,並不覺得自己曾做錯了什麼。這個細節頗具回味,讓人深思“孌童”究竟是什麼?如果你把本片跟梅麗爾斯特裏普主演的《懷疑》(2008)互為參照,就會發現更深一層的問題。在那部獲得五項奧斯卡提名的影片中,不僅教士有沒有觸犯戒律和法律是一個疑問,即便觸犯了,他對未成年者帶來的影響也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被性侵對象的年齡,以及具體的行為,都可能會有差異,強姦一名12歲兒童還是跟一名17歲少年有不適當的撫摸,恐怕不能一概而論。從心理學的角度,天主教對於教士的單身要求,跟如此普遍的孌童現象脫不了干系。但這似乎是一個皇帝新衣式的議題,局外人一目了然的事兒,當局者諱莫如深。

  關於孌童,最精彩的故事仍未拍攝,而且恐怕也很難拍攝,那就是邁克爾傑克遜數次被指控。他究竟做了什麼?多大程度上傷害了那些未成年人?那些少年兒童的父母是不是把自己的孩子當做誘餌?有沒有敲詐的性質?不光是因為傑克遜名氣大,更因為事件似乎處於灰色地帶,如此,優秀的戲劇化處理有可能觸及人性的幽暗之處。

  《聚焦》的表演可圈可點,雖然大群戲輪到每個人的戲份相對較少,但也獲得了兩個配角提名。細説起來,這部電影沒有絕對的主角,也沒有熠熠星光。如果反映現實是文藝的宗旨,即我們教科書上常説的批判現實主義,那麼,這樣的作品理應是電影的主力軍;但即便在美國,英雄不會飛、不會打的《聚焦》也越來越少了。(周黎明 媒體人)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