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破風》能帶來哪些正能量?

2015年08月14日 09:58:00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電影《破風》被譽為良心電影。但在我看來,這部影片除了在反映運動員的心理層面上做到準確外,片中大部分演員為了塑造角色而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也值得稱道。

  在中國,運動電影之所以乏人問津,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拍攝難度大。如何讓非職業選手的演員具備職業運動員的專業度,如何保障演員安全,如何解決專業場地、設備等等,每一樣都困難重重。

  首先,運動題材對於演員的要求極高,為了貼近角色,必須要進行長時間的專業訓練,甚至要把演員打造到專業運動員的水準,這樣的時間成本,對於正當紅的演員來説是非常奢侈的,因為同樣的時間,他可以拍三到四部電影。此外,運動電影對演員的傷害同樣令人望而卻步。但《破風》中的幾位主要演員都接受了這項挑戰,像彭于晏、竇驍和王珞丹等主角都分別進行了幾個月的魔鬼訓練,起到的效果非常明顯。這些演員混在專業的運動員中間,在騎車動作和面部表情上都非常相像,這也是刻苦訓練的成果。而在拍攝過程中,有高達80多人受到程度不同的摔傷,代價不菲,也體現了導演的高追求。

  其次,一般的運動題材很難拉到投資和贊助,但《破風》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點。《破風》裏面,一個演員全身上下的裝備要7000多塊,這樣的裝備需要1500套;專業賽車2萬多一台,電影動用了400台。正因為如此,林超賢十幾年前就在運作這個項目卻幾度擱淺,直到《激戰》成功之後,這一項目才得以開工。為了這些場面,《破風》花費過億成本,還找來幾千萬的設備贊助。就連林超賢自己也説:“我拍了這麼多年電影,只有這一部是無法掌控的。”

  有人做過統計,中國電影誕生至今,能稱得上運動電影的數量約有100部,精品更是微乎其微。對於年輕人來説,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周星馳導演的那部《少林足球》,但它其實是一部披著運動外衣的動作喜劇。

  兩年前,林超賢用一部《激戰》為運動類型電影破局,把動作片和運動片結合起來,讓觀眾看到了拳拳到肉的動作戲。但《破風》的拍攝難度遠高於前者,但競技場面拍得異常出色,滿屏的雄性荷爾蒙氣息撲面而來,可以説是這個夏天最具燃性的電影。

  《破風》的片名是一個自行車運動術語,“破風”是指在高速騎行下,自行車需要通過前面一位領騎自行車手配合下,減小空氣阻力,節省後面自行車手的體力。這個行為就叫“破風”,這位選手就叫“破風手”。影片就在這個意義上生發開來,讓看似簡單的自行車比賽,有了更多讀解的內容。

  《破風》中對於幾位運動員的心理有比較準確的讀解。比如竇驍飾演的角色邱田多年訓練都沒能奪得過冠軍,最後鋌而走險服用興奮劑,雖然成績飆升,但一場突然暈倒讓他真相暴露,名譽掃地。彭于晏飾演的角色仇銘看到自己的破風手被對方收買後,一時情緒失控,將對方暴打一頓,最終被停賽9個月。而王珞丹飾演的角色黃詩瑤其實有生活中的原型,她在片中因為腿部受傷,不能繼續自行車比賽,最後改練皮划艇,這都反映了運動員不服輸的精神。

  總的來説,《破風》是一部正能量的電影。片中的三位男演員彭于晏、崔始源、竇驍飾演的角色時而團結作戰,時而競爭對手,也有時犯錯,但最終,三人秉承的還是公正的體育精神。

  順便透露一個小細節,在影片最後,仇銘最終在義大利見到了2013年的公路自行車世界錦標賽的冠軍、葡萄牙選手魯伊科斯塔本人,隨後,兩人還同時參加了一場真實的比賽,彭于晏等三位主演“秘密”地潛入這些選手中,彭于晏告訴記者,為了照顧自己,魯伊科斯塔在出發前耽擱了一會兒,當天並沒有奪得比賽冠軍,“而我在跟騎了幾公里後,突然被裁判發現,被趕出了比賽。”

  《激戰》、《破風》之後,運動題材的電影開始多了起來,陳可辛執導的《李娜》正在劇本創作中,而郭子健導演的羽毛球題材電影《全力扣殺》也蓄勢待發。可以説,《破風》的成功對於中國電影拓寬類型領域起到了不少的作用。(王金躍)

[責任編輯:王媛媛]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