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徐悲鴻》剛在央視八頻道播映完畢,媒體全是讚譽之詞。有的分明是炒作女一號劉曉慶“扮嫩”,有的説該劇突破了不講徐悲鴻與康有為師徒關係的禁區。用心體會,不難發現,人們其實是多麼地無話可説。
徐悲鴻早年曾拜康有為為師,如果這也算“禁區”,在“左”的年代,這的確不由得人們不當一回事。但説現在它還是一個需要“突破”的禁區,毋寧説,困難在於如何表現這段經歷。你總不能説,徐悲鴻是個好畫家,而提攜他的康有為卻是個壞蛋。反過來,説道康有為的提攜之功,弄不好就有可能把他塑造成真“聖人”了。
藝術史學家貢布裏希在其名著《藝術的故事》中開門見山:“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徐悲鴻為我們留下大量繪畫傑作,而賦予這些傑作以價值的,正是畫家。偉大畫家通常是很有趣的人,而演繹畫家的故事,又可以大大增強其作品的藝術魅力。
在中國,傑出藝術家不少,但有關他們的小説、影視、舞臺劇極少。文化名人往往是影視生産的好題材,這不僅是由於他們往往人生跌宕,而且容易引發人們的諸多想像。比如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立體派畫家畢加索,有關他們的傳記、小説、電影一大堆。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對畢加索私生活的津津樂道,著實提高了其作品的身價。
中國藝術家未能成為藝術生産的題材,在某種程度上標識出中國人精神開放的程度。陳凱歌2008年拍電影《梅蘭芳》,據説梅家希望電影中的梅蘭芳形象“偉大、光榮、正確”。從原則上説,藝術本應無禁區。好的電影,有時足以讓作為故事主角的歷史人物不朽,而“偉大、光榮、正確”卻很可能做不到這點。
這也決定了,電視連續劇《徐悲鴻》不大可能是一部充滿藝術想像的影視作品,而只能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傳記片。這部電視劇長達35集,敘事跨度近40年,幾乎每個情節都有史可查,得到了健在的徐悲鴻夫人廖靜文的高度認可。這就很可能類似剛上映的好萊塢影片《喬布斯》,美國影評認為,這部電影敘事龐雜,主題缺乏凝練。
根據貢布裏希的那個著名論斷,拍一部有關藝術家的影視劇,應當有助於擴大其社會影響,最終給他的藝術作品增添魅力。關於馬蒂斯、畢加索的電影,往往刻畫他們人生的一個片段,這使得藝術深度成為可能,也使得“宣傳”更有力量。但願電視連續劇《徐悲鴻》是一個開端,將來,影視界可以拍出更多中國畫家的傳奇。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