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人民日報談《小時代》:商業包裝的偽理想

2013年07月04日 10:41: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由青春文學作家郭敬明編劇、導演的電影《小時代》以上映首日45%的排片佔比,以及兩天過億、三天過兩億、六天過三億的票房速度,位居內地電影的前三位。以“90後”為主體、數量龐大的郭敬明粉絲與眾多業內人士,構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個陣營。從電影本身到引發的熱烈爭辯,讓《小時代》成為中國電影産業的一個特殊案例。

  在全球電影觀眾趨向“低齡化”的背景下,青年觀眾無疑會成為未來中國電影的主力觀眾。這樣的受眾勢必會影響到電影的創作趨向,他們的觀影需求值得關注、引導。我們刊登三篇立場不同的文章,對“大數據”時代的“小時代”現象進行辨析,希望有關電影的討論能夠回歸理性,回歸不斷開放包容的中國電影的“大時代”。

  ——編 者

  《小時代》的生存之道

  劉 陽

  2012年底,樂視影業總裁張昭在接受採訪時談起未來幾年的打算:“我們現在要做的,簡單地説就是網際網路時代的電影。”

  那時候我還不能完全了解什麼是“網際網路時代的電影”,交互和分享,還僅僅是一個概念。

  2013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2013年《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稱,截至2012年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64億人,青少年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絕對主體和最活躍的用戶。與這些現象並行的是,美國人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所著《大數據時代》一書在中國掀起了一場“大數據”討論熱潮,大數據成為人們思維方式、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礎和依據。

  依據《大數據時代》所説的思維邏輯——“大數據”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小時代》就是“網際網路時代的電影”。它的故事發生在網際網路時代的主要用戶群中,它在上映前就在網路上引發大討論,而它的目標受眾正是這些大討論、點擊率和數據流最主要的製造者——十幾二十歲的青少年。在對這些數據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小時代》獲得了最精準的市場定位和製作、行銷策略,這使它有效地避免了許多電影在面對市場時“眉毛鬍子一把抓”的荒腔走板。或者説,它的生産製作和行銷推廣流程從一開始就是與絕大多數國産影片的做法倒置的,貫穿其中的理念也是與許多電影相左的,它活靈活現地演繹了一部電影在“大數據時代”的生存之道。

  當然,就藝術而言,《小時代》確實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關於它的爭論也還在繼續。這是電影市場越來越大,分眾市場開始出現的好苗頭。《小時代》更大的意義,是它對電影市場的開掘和試水,對電影生産推廣方式的新的探索。

  “網際網路時代的電影”是什麼?它不是僅屬於青少年的電影,不是僅依靠網路傳播推廣的電影,它是以大量數據為基礎、對觀眾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後生産和推廣的電影,是以市場為目標進行一切開發行為的電影。從這個意義上説,不妨將它命名為“大數據時代的電影”——以來自觀眾和市場的數據為依據,它提供了一種尊重觀眾、尊重市場的操作範式,從而將電影作為“大眾藝術”的本質得到切實的彰顯。

  《小時代》讓我們明白,“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尊重觀眾,才能適者生存。

[責任編輯:扶海濤]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