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什麼是人民的戲劇

2012年06月11日 10:50: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茶館》是個京味戲劇嗎?是。但京味二字又哪概括得了《茶館》呢。《茶館》首先是個人味戲劇,對人有深切同情的戲劇。這種同情不廉價。

  人藝在慶祝六十週年,六十週年的人藝還有那麼多值得致敬的身影,他們還等著好劇本好導演,這真是福氣。人藝還那麼硬朗。又想起《茶館》,第三幕,康順子向老王掌櫃告別,説:“您硬硬朗朗的!”老王掌櫃跟著答應:“我硬硬朗朗的,我硬硬朗朗的幹什麼呀。”我硬硬朗朗的幹什麼呀,中國話劇史上,我覺得最悲傷的一句話。

  於是之回憶,輪上年輕演員演茶客的時候,第一幕,康六賣女兒康順子,眾茶客便要報以同情的眼神。這是不對的。那是舊社會,每個茶客心裏想的都是,我混得再慘,可我沒賣女兒。于老説得沒錯。此時此刻的一家哭,沒有讓一路哭,路人甲乙們都心滿意足,他們回家還得細細描摹,讓家裏人跟著高興,大家從康家的悲劇裏,都要咀嚼出各自的那點快活。所以,不是要大家圍起來同情康六,是活在大清國的每個人都值得同情。所以我説,《茶館》裏的同情不廉價,這裡沒一點優越感。它將一種方言上升為一種世界觀,又化成一聲嘆息。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這八個字,前六個都是修飾語,北京很重要,人民更重要。《旮旯衚同》《北街南院》《北京大爺》《全家福》乃至《萬家燈火》,這些戲都是現實主義,都是京味兒,沒錯。但我總還期待,能更加誠懇真切地表現那份困惑與糾結,不要當做一個魔術師手裏的活結,一抖就開,或者一個注腳。

  我這兩年在人藝看到的最好的戲,是徐昂導演的《喜劇的憂傷》。我是好久好久沒在人藝看到有世界觀的好戲了。我説這是一個進步戲劇,是個啟蒙主義喜劇,不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就是誠實的人被勇敢的人打動的故事。

  這樣的好戲,以前也出現過。《嘩變》,朱旭、任寶賢版,英若誠翻譯的。那個戲大家現在愛説的,是沒有一個女角,就一個法庭場景,居然成就那麼好的戲。我不完全贊成這説法,就像電視劇《士兵突擊》也不是因為沒什麼女角,而且只寫軍營,就是個值得讚頌的戲。《士兵突擊》還是因為寫了“不拋棄、不放棄”,成為一個“及時”的戲劇,就像列寧説過高爾基的《母親》是一本“及時”的書。

  《嘩變》的及時,是在一個權威尚未有機會被解構的時刻,已經預言了解構的狂歡,以及狂歡過後的悲傷。律師格林渥在小説家基弗的宴會上,説明白了自己為什麼不忍心逼瘋魁格艦長,卻又為什麼那麼做。權威要如何哀矜勿喜地消解,否則,解構者就會成為新暴君。

  還有《巴巴拉少校》,那是多好的戲啊,也是朱旭、任寶賢,也是英若誠翻譯。那個戲説明瞭什麼叫資本社會,什麼叫企業帝國,我們今天多少社會新聞,其實還是讓巴巴拉少校困惑的老問題:“如果我們不願意在他們造的教堂裏祈禱,那就只好在大街上跪下,可是那大街上的路面也是他們修的。”

  什麼是人民的戲劇,我想,就是這樣的聲音。

  北京人藝還能契訶夫一點該多好啊;在這個時代的晚上,給落伍的人,打一束追光,而不強求他走進結尾的大團圓大謝幕,多好啊。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