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流行語,別具魅力與活力

2010年11月23日 14:30:00  來源:文匯報
字號:    
  其實語言像一面鏡子,如實地反映著社會生活和社會文化的變化,而在語言三要素中,又以詞彙對上述變化的反映最為迅速、最為活躍。因此,流行語蘊含著超乎語言本身的意義,值得關注也值得研究

  最近《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用了個新聞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其中的“給力”二字新鮮獨特,讓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為網路熱詞並引起爭議:有人叫好,説這個標題讀來感覺“給力”,也有人説權威媒體這麼遣詞造句不夠嚴謹……這次的爭議,再次凸顯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包括網路熱字、熱詞和熱語在內的流行語正“給力”人們的現實生活。

  這讓我聯想到日前公佈的《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這份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課題組編寫的報告,今年已是連續第5年發佈。和往年一樣,本年度報告中也收錄了諸多有代表性的熱字、熱詞和熱語,即流行語。有些人對此頗有微詞,認為這些流行語所代表的語言現象不過是一時的時髦,如果接納進現代漢語系統,會破壞語言的“純潔”和“規範”,現在政府相關部門出面公佈,是“不得體”的“小題大做”。這種失之狹隘的觀點反覆申説了好多年——年年有流行語新冒出來,年年就有人老生常談。其實語言像一面鏡子,如實地反映著社會生活和社會文化的變化,而在語言三要素中,又以詞彙對上述變化的反映最為迅速、最為活躍。因此,流行語蘊含著超乎語言本身的意義,值得關注也值得研究。

  “語言與社會共變”

  流行語記錄著社會變化。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有社會語言學家提出了著名的“語言與社會共變”理論,指出:語言對社會有依附性,即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因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比如1977到1980年間我國集中出現的流行語“撥亂反正”、“黨紀國法”、“平反”、“冤假錯案”等等,就如實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特徵;之後經濟改革啟動,“市場調節”、“關停並轉”、“個體戶”、“中外合資”等一系列流行語又撲面而來。實際上世界各國都是如此,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後,圍繞他的名字派生出了一系列流行語匯:“Obamamania”(奧巴馬狂),“Obamination”(厭惡奧巴馬)、“Barackstar”(奧巴馬氣質)和“Obamaphoria”(奧巴馬帶給人們的愉悅感)等等,都用來形容人們對奧巴馬競選過程以及最後當選的反應。流行語對社會變化感知的敏銳度與應變力是極為突出的。

  一些流行語具有豐富的含義,能夠多層次、多角度地體現普通民眾的心理感受和訴求。有時,人們對同一流行語的解讀會因立足點不同而産生分歧,甚至理解截然相反,但這並不會削弱它,反而能增加這些詞語的意義張力。比如“山寨”一詞,最初源於香港,專指一些不正規的産品,是“不正宗”、“不正統”的意思,最先進入公眾視線的“山寨”是“山寨手機”,之後出現了“山寨建築”、“山寨春晚”等系列衍生品,人們也漸漸把“山寨”等同於“盜版”和“侵權”,但同時有人解釋“山寨”為一種奢侈品趨向的妥協,是追慕的表現形式,還有人認為“山寨”閃耀著草根階層的智慧——眾多對“山寨”的解讀,使得這個詞的意義在使用中豐富起來,“山寨文化”、“山寨現象”甚至成了頗有深度的理論研究命題。

  豐富漢語表現力

  與一般的新詞語不同,流行語是一種語言時尚,在一定時期內使用頻率很高且被廣泛傳播。它們豐富著漢語的表現力。

  在形式上,流行語可以是一個詞素,如“裸~”(如裸婚、裸官);也可以是詞、片語或短語,如“隱婚”、“食品安全”等;還可以是句子或格式,如“今天你____了沒有?”以及入選今年《綠皮書》的“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等等。

  在含義上,流行語相當豐富,比如,這幾年流行的“曬”字,其含義已明顯不同於傳統的“曬”。這個“曬”來源於英語的“share”,是“分享”的意思,最早是一名英國的旅遊愛好者將自己的旅行趣聞發在網上與人“share”,引來眾多網友跟帖,“share”就此開始蔚然成風。在我國,北大一名副教授于2006年9月在其部落格上公佈月收入4786元的工資條後,網友們紛紛學樣“曬工資”、“曬獎金”等,有了新含義的漢字“曬”也因此步入了流行語的行列,“曬”的內容則不斷推陳出新,被“曬”的事物種類越來越多,從有形的收入、固定資産,到無形的回憶、新年打算,甚至伊朗政府公佈擁有核技術,也被網民表述成“‘曬’核”。細想想,我們實在很難在漢語中找出另一個詞彙來替代這個鮮活的“曬”。流行語對漢語現有語匯的貢獻可見一斑。

  當然,流行語的影響也並不總是積極的、正面的,個別流行語失之粗俗甚至下流,有些過於怪誕的流行語的使用給交流帶來了障礙。但是,如果“一刀切”地把流行語視作語言“純潔”和“規範”的破壞者,在學理上説不通,在實踐中恐怕沒幾個人會響應。

  流行語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眾聲喧嘩”中對“眾生喧嘩”作著真切表達。流行語帶給我們的,是多元文化的豐富魅力與多彩生活的蓬勃活力。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