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軍事瞭望

國防生初入部隊“水土不服”為哪般

2016年11月28日 10:40:26  來源:中國國防報
字號:    

  圖片提供:周長春 合成製圖:劉 京

  寫在前面

  曾有一部熱播的青春勵志劇《國防生》點燃了無數莘莘學子的軍旅夢。在現實生活中,當懷揣著報國之志的國防生踏進營門後,迎接他們的並不像影視劇裏上演得那般美好,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給他們帶來了種種挑戰。由大學生變成軍官,由被管理者變成管理者,在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必經之路上,他們曾迷茫過、徘徊過、苦惱過。如何實現由大學生向“一線帶兵人”的精彩轉身?這不僅是他們必須邁過的一道坎,也是擺在部隊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深信,肩扛重任的他們終有一天會成長為令人艷羨的軍中英才。

  吉林大學大四國防生正在指導大一新生進行戰術練習。董寶森攝

  地方大學校園裏的“兵之初”

  初入軍營的困惑

  駐吉林大學選培辦幹事張勇剛到選培辦工作第二天,就遇到一件囧事:到部隊工作才1個月的該校畢業的國防生幹部小陳申請退役,其所在部隊要求選培辦同志前去處理此事。

  小陳是該校通信工程專業2007屆畢業國防生,懷著一腔熱血來到部隊,卻被他認為的“重復沒有技術含量的隊列訓練”磨去了激情,覺得空有一身本領無處施展,便向部隊提出了轉業。

  小陳的經歷並非個例。記者在某師調查了解到,新畢業國防生到部隊,或多或少會出現“水土不服”現象——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記者在某部做了一項調查,發現40%的新畢業國防生感到工作崗位、生活條件與心理預期有落差。一位曾任某知名高校學生會主席的國防生,到部隊後連續參加了26天的勞動,最終提出了離隊申請,他説:“我到部隊不是來幹環衛工的。”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既反映出國防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先天不足,又體現出國防生對第一任職長遠發展的認識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缺課。“我要求把我分配到這個範圍之內。”長春理工大學國防生小曹在畢業分配去向摸底時,指著地圖以自己家鄉為圓心畫了一個圈。在一項調查中記者發現,與部隊士兵提幹和軍隊院校畢業的幹部相比,國防生較多關注物質利益、個人權利,一些國防生把部隊看成個人就業選擇,沒有當成事業追求。

  第一任職能力較弱。採訪中某部領導告訴記者,初入部隊的國防生普遍存在著不了解部隊、不能熟練組織訓練、難以與戰士溝通、適應和融入部隊比較慢等問題。就連被評為“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的國防生幹部李連磊自己也曾承認,在剛進部隊時,因軍事素質不過硬,無法給士兵做示範。

  難以適應部隊環境。部隊環境相比于學校紀律性更強。在部隊工作,上有領導,下有士兵,人員成分多元,加上身份角色發生了轉變,由學生變成了軍官,由被管理者變成了管理者,如何和領導相處,又如何和戰士們打成一片,成了很多國防生剛到部隊面臨的一大難題。

  “水土不服”為哪般

  “其實,國防生初入部隊的‘水土不服’,既有國防生自身的問題,也有國防生培養過程中的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的因素。換句話説,既有‘體質’原因,也有‘水質’問題。”吉林大學選培辦副主任周長春形象地解釋道。

  “軍隊是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政治合格是對軍隊幹部第一位的要求。國防生身處開放的大學校園,其價值取向、人生追求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文化影響,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抬高站位、提高起點,很容易造成國防生的思想偏差。”周長春深有感觸地説。

  調查中,各高校負責國防生培養的同志幾乎都提到了類似的問題。

  “我們很多院校抓國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普通大學生的立身做人基本教育上,突出體現為國防獻身的要求做得不夠好。”

  “政治工作幹部隊伍不健全,也是導致國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的一大因素。5個人負責500名國防生的教育,力量明顯不足。”

  而國防生與部隊之間“水土不服”的另一個突出表現就是軍事素質難以適應第一任職需要。

  在一次和國防生的座談會上,國防生針對學校軍政訓練議論:“學校基礎設施不健全,我們在校很多課目都沒練過。”“訓練和課堂影響學習,經常顧此失彼……”

  負責國防生訓練已近10年的吉林大學選培辦幹事張勇説:“雖然上級頒發了國防生軍政訓練計劃,但是沒有明確的軍政訓練標準和內容,也沒有統編教材,各校只能自行備課施教,缺乏系統性和規範性;訓練安全問題長期困擾我們,出現訓練傷沒人敢承擔,一些險、難課目不敢組織;國防生軍訓裝備不配套,想搞冬季野營拉練,既沒有帳篷也沒有防寒裝具,無法組織……”

  專業教育不對口也是國防生培養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調查中記者發現,在很多學校國防生的本科教育還是以專業教育為主。比如,物理專業的學生,重點學習的是物理專業的知識;化學專業的學生,重點學習的是化學專業的知識。而進入部隊則要求每名國防生都從事軍事專業。學與用的矛盾就凸顯了出來。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化學碩士成為政工幹事”這樣的事例。這就要求高校在課程設置、培養方式等方面要有針對性地調整和整合,而很多高校在這一方面明顯滯後。

  告別“一紙約定”

  “任何事物不可能一齣生就羽翼豐滿,依託高校培養國防生還沒有完全走向成熟,必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逐步解決完善。”大連海事大學選培辦領導對抓好國防生培養充滿信心。

  信心滿滿源於纍纍碩果。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針對國防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上至軍委機關下至高校選培辦,都在不斷探索研究。通過軍地協作、上下聯動,為部隊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國防生幹部。僅吉林大學就有9名國防生在部隊獲得二等功以上獎勵,有的已成為全軍典型。

  注重崗位實踐,實現無縫對接。大連海事大學2009級國防生李通,就是在校期間借助模擬營進行崗位實踐,才得以實現到部隊的“完美轉身”。

  為何能夠這麼快進入狀態?李通説:“在模擬營,我先後擔任了班長、排長、副連長、營長等職位。正是這些經歷,讓我提前適應了部隊。”以吉林大學為例,該校共建立了4個模擬連,從開好班務會、排務會、連務會等例行性工作學起,強化國防生第一任職能力,教會他們作為一線基層指揮官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素質。

  夯實思想根基,打牢報國之志。各簽約高校和駐校選培辦注重打造鑄魂工程,把理論灌輸、日常教育、文化熏陶、實踐體驗、點滴養成,貫穿國防生培養全過程,持續抓好黨的創新理論學習。與軍事院校、英模部隊等建立軍政教育協作關係,定期組織國防生參觀學習,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規範準出門檻,嚴格淘汰制度。曾獲吉林大學“十佳大學生提名獎”的國防生李某被取消保研資格就是落實全程淘汰制度的結果。選培辦領導告訴記者,國防生培養必須要有一套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這給小李潑了一盆冷水,帶來的卻是訓練場上的熱情。如今,上級主管部門和各簽約高校正是通過統一考評標準、規範考評模式、拓寬考評渠道等一系列措施,健全了軍政素質評估協作機制,使得考評國防生的“硬杠杠”真正硬了起來。

  實施聯管共育,提高任職能力。早在2005年,原瀋陽軍區幹部部就走開了依託軍事院校成立“國防生軍政理論教學研究基地”,依託作戰部隊建立“國防生軍事技能培訓基地”和“國防生見習鍛鍊基地”的路子。正讀大二的國防生鄭若男告訴記者:“每年暑假學校組織國防生到基地集中訓練,和官兵們一起摸爬滾打,頂酷暑、戰三伏,能夠培養自己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的思想作風。”但許多負責國防生訓練的同志反映,目前仍存在部分實踐基地作用效能發揮不夠好的問題。而作為國防生走向部隊的關鍵環節——軍隊院校任職培訓,也需要加大力度、延長時間。目前有的專業國防生軍隊院校任職培訓只有短短的一兩個月,很難達到系統培訓的目的。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深入,我們相信,國防生選拔培養制度必將日趨完善,這些擁有遠大抱負的“天之驕子”,必將逐漸成長為令人艷羨的軍中英才。(邸守林、裴賢、喬振友)

  【1】【2】

  下一頁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