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軍事瞭望

軍媒談九一八紀念之“冷”:別讓冷漠吞噬民族血性

2016年09月22日 11:05:24  來源:中國國防報
字號:    

  剛剛過去的“九一八”,全民國防教育的“熱”令人欣喜:防空警報聲響遍神州大地,紀念“九一八”的文章不勝枚舉。

  但是,“熱”背後的“冷”同樣引人關注,催人思考:有關方面統計顯示,紀念文章多為黨報和部隊媒體所發,作者多為現役或退役軍人,其他公眾號文章多為轉載;截至19日12時,統計40個公眾號發現,“10萬+”的文章僅3個,絕大多數只有幾百或上千點擊量。無論文章數量還是受眾的關注度,應該説遠遠不及某些娛樂新聞。

  在一個有著6.88億網民的網際網路大國,當這個使國家破碎的國恥日不能觸動更多人警醒時,實在值得我們警惕。冷靜思索,部分媒體和網民“冷”的表像下,暴露出國防教育的缺失。“我們決不能扮演中國的角色……畏懼戰爭、閉關鎖國、貪圖安寧享樂的民族,在其他好戰、愛冒險民族的進攻面前,肯定是要衰敗的。”這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警告美國人時説的話,不能不讓我們深思:前人的苦難被別國拿來警醒,我們該怎麼做?

  不能讓“忘卻”抹殺民族的血性。

  “九一八”,這是一個“不該忘卻的紀念”。設立國防教育日,是要使全體公民成為國防教育的“明白人”。這就要求各級領導機關和相關部門要站在依法治國的高度,確保媒體和大中專院校有計劃、有重點做好“規定動作”,使“紀念”真正落實到“全民”身上,讓更多人警醒。近日,中國軍網多家新媒體推出的華東政法大學依託武警部隊駐校選培辦,使“警醒”教育多年經常化的做法説明,培養民族的血性,需要的是“恒溫”式的教育。把軍地各級領導幹部、宣傳部門和媒體的負責人、戰士、民兵預備役人員和青年學生作為教育重點,通過過軍事日、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使教育課堂由小變大、內容由虛變實。數年前我採訪雲南省蒙自軍分區組織地方領導幹部走邊關時,一名領導指著界碑説:“走了邊關,才感到要不把國土守少,必須軍地一條心,全民一條心!”可見,要讓每個人警醒,除了有警報聲,更要有好抓手。

  “一篇篇關於紀念‘九一八’的文章投到微信群裏,發到朋友圈裏,猶如一顆顆石子投入一潭死水中,激不起漣漪,這樣也就算紀念完了?”9月19日一篇網文的置疑,不能不讓媒體和媒體人反思:時代在變,我們的傳播方式是否也得變?

  答案是肯定的。網路時代,我們要學會利用網路特點和優勢,推進全民國防教育理念、內容、手段、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創新。當前,我們最需要的是適應網路傳播方式,打造出與之相適應的全民國防教育話語體系,即“把媒介變成産品,將受眾當成用戶”,由模糊的、缺乏具體對象的大眾行銷,變為提供具體清晰的、個性化內容的精確傳播。要用新視角發掘“産品”。即變“我怎麼看”為“受眾怎樣看”,用“第三隻眼”審視作品,發掘受眾喜愛的“産品”。要用新口吻講述國防教育故事,變套話為家常話,學會用生活語言、群眾語言講好中國軍隊和中國軍人的故事;要做到理論語言生活化,在講故事中説道理,在説道理時講故事;要變“我説你聽” 的居高臨下為“為您服務”的俯身貼近,娓娓道來,用新呈現方式做深閱讀話題。國防教育其實是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知識普及的“翻譯”,要學會用新大白話“翻譯”專業軍事話題,使一些需通過深閱讀才能理解的高深軍事話題變得輕快起來;要借鑒民眾新的表達方式等,把專業話題講得讓受眾聽得懂、愛聽;要活用圖表、分類、概括、標注、提示等新的呈現方式,使強國強軍等重要話題變得生動起來。

  全媒體時代,呼喚民族之魂,這是一場兵不血刃的戰鬥,我們唯有天天亮劍!(姜興華)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