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防衛白皮書》凸顯“全球布防”野心
8月2日,日本內閣批準了2016年度《防衛白皮書》。新版白皮書厚達500多頁,高調宣傳新安保法通過後日本防衛政策調整、自衛隊職能任務拓展和日美同盟關係強化等新變化,大肆炒作“中國威脅論”,為日本繼續強化外向型防衛力量建設制造借口。
“全球防衛”指向
——日本二戰後長期堅持的“和平國家”路線名存實亡
新版白皮書在卷首位置設有專欄,大力宣傳新安保法的通過與施行情況,並將其作為2016年度國防領域“頭等大事”。日本原防衛大臣中谷元在白皮書中表示,“依據新安保法,日本將進一步提升預防和遏制武裝衝突的防衛能力,以無縫應對各種事態”,為此,“必須繼續推進聯合機動防衛力量建設,有效發揮防衛力量懾止和應對衝突的職能”。
日本國會去年9月通過的11份“安全保障相關法”(又稱“新安保法”)今年3月正式開始施行。新安保法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對10份現有法律進行修訂,包括《自衛隊法》《周邊事態法》(更名為《重要影響事態法》)《船舶檢查活動法》《武力攻擊事態法》《美軍行動措施法》《特定公共設施利用法》《海上運輸法》《俘虜待遇法》《國際和平合作法》和《國家安全保障會議設置法》;二是新制定的海外派兵基本法《國際和平支援法》。新安保法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從平時到“有事”時、從本土到周邊再到全球“自由對外使用武力”的權限,從而使日本繞過和平憲法束縛,初步實現長期追求的“軍事正常化”目標。
新安保法施行後,日本對外動武門檻進一步降低。新版白皮書列舉了新安保法通過後,日本“行使自衛權”的三大條件(即“新三要件”):一是發生針對日本的武力攻擊或針對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其他國家的武力攻擊,從而使日本的生存與獨立受到威脅,日本國民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遇到徹底被顛覆的危險;二是沒有排除上述威脅或危險、維護國家生存與獨立、保護國民安全的其他合適手段;三是僅限于使用必要最小限度的武力。與以往相比,主要是新增了與行使集體自衛權有關的第一條。即“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其他國家受到武力攻擊”時,日本也可以使用武力進行幹預。這就大大降低了日本發動戰爭或主動介入國際武裝衝突的門檻,使日本二戰結束後長期堅持的“和平國家”路線名存實亡,轉向可以輕易對外動武的“戰爭國家”路線。
白皮書還有意將“使用武器”和“使用武力”割裂開來進行解釋,稱“使用武器”未必就是“使用武力”,以便為參與海外行動的自衛隊“使用武器”進行法理開脫。日本推出使用武力“新三要件”,實質是繞開和平憲法第九條,曲解《聯合國憲章》規定的“一國遭到外來侵略和武力攻擊時作為主權國家行使的自衛權”,為擴大使用武力制造借口。這也標志著日本“專守防衛”政策早已名存實亡,其防衛政策的外向性、全球性指向越發明顯。日本素有推行“擴大化防衛”戰略的傳統,歷史上,為了美化侵略,曾經把“防衛圈”擴大到朝鮮半島、中國臺灣、東南亞甚至整個太平洋、印度洋。如今,我們必須警惕日本打著所謂“正常化”之名,推行軍事復蘇路線,防止日本再次成為地區和全球動蕩的罪魁禍首。
“借船出海”伎倆
——日美軍事同盟協調機制向常態化設置方向轉變
新版白皮書重申,日美同盟體制對于確保日本的和平與安全、維持日本周邊地區和平與穩定、塑造更加穩定的全球安全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確強調日美軍事合作的全球指向。同時,白皮書還介紹了日美通過新版《日美防衛合作指導方針》、日美強化同盟關係的舉措以及駐日美軍情況。
日美2014年發布的新版防衛合作指針,集中反映了近年來日美同盟關係的深刻調整。與1997年版本的防衛合作指針相比,日美軍事合作發生了以下重要變化:一是合作時機從“平時、日本有事、周邊事態”三種情形,調整為“包括介于戰與不戰之間的灰色地帶事態在內的平時、日本周邊乃至全球發生的所謂重要影響事態、針對日本的武力攻擊事態、針對日本以外國家的所謂存亡危機事態以及日本發生大規模災害”五種情形。換言之,今後日美可以根據雙方需要,隨意選擇共同使用武力的時機與借口。二是合作空間從以往的“日本及其周邊”擴大到“日本、亞太及亞太以外地區”,強調日美軍事合作的“全球”屬性。三是合作對象不只限于日美雙方,還將包括韓國、澳大利亞及東南亞國家等,旨在構建“日美+X”多邊軍事合作機制。四是合作內容突出維護海洋秩序,無論是地區合作,還是全球合作,雙方都把維護海上安全作為重要合作項目。五是合作領域從傳統地理空間拓展到太空、網空等新領域,強調日美能力互補、情報共享和戰時聯合對外。白皮書再次強調,日美修訂防衛合作指針的目的在于,構建從平時到緊急事態時日美聯合“無縫”應對的軍事合作體制機制,取得日美安全保障領域的“雙贏”效果,推進與亞太地區其他國家的防衛合作,展示日美同盟的全球化決心。
新指針通過後,日美同盟合作機制也發生了重大調整。以往只有在日本“有事”或發生“周邊事態”時才會啟動的同盟協調機制今後將向常態化設置方向轉變。2015年11月,作為新日美同盟協調機制的重要構成部分,日美同盟協調組正式啟動。日方代表有:內閣官房(包括國家安全保障局)、外務省北美局、防衛省防衛政策局、聯合參謀部及其他有關部門代表;美方代表有:國安會、國務院、國防部長辦公室、參謀長聯席會議、太平洋美軍司令部、駐日使館、駐日美軍司令部及其他有關部門代表。該機構與已有的日美聯合委員會密切合作,主要負責日美防衛合作政策層面的協商。此外,日美還採取相互派遣聯絡官的方式,加強部隊運用方面的協調。新指針出臺後,日本還有意公開了“日美共同作戰計劃”擬定機制的存在,再也不像以往那樣遮遮掩掩,只承認進行了有關研究,而不承認“共同作戰計劃”本身的存在。新版白皮書稱,這樣做是為了“提升日美同盟的威懾效果”。
“周邊威脅”濫調
——為修改和平憲法制造借口
新版白皮書與2005年以來的其他版本白皮書一樣,充滿了“周邊威脅”的陳詞濫調。
這不僅是為自身發展軍力尋找借口,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對內強化所謂的“周邊威脅”認知,渲染危機感,為安全政策轉變進行輿論鋪墊和思想“洗腦”。
日本原防衛大臣中谷元在新版白皮書卷首序中寫道,“日本的安全環境日益嚴峻,包括亞太地區在內的全球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變化。朝鮮年內進行核試驗、發射彈道導彈……中國在東海、南海單方面改變現狀,展開加劇形勢緊張的行動……”除了渲染中國和朝鮮的威脅,白皮書還提到與俄羅斯和韓國的領土爭端。白皮書宣稱,日本準備單獨或者與美國一道,“以實力維護地區和全球的穩定”。這意味著,日本防衛力量儼然準備像美軍一樣,充當“國際警察”,必要時甚至介入地區或他國的安全事務。
新版白皮書在各國防衛政策中介紹中國的部分多達30頁,較2015年度增加了6頁。除像以往那樣,繼續批評中國軍費增長速度快、軍事透明度低、致力于發展反進入/區域拒止能力外,今年特別關注我軍隊改革、聯合作戰體制、周邊海上軍事活動等內容。白皮書多次提及中國在東海、南海的軍事活動,妄評“這些活動影響公海航行自由”“中國試圖以實力改變現狀”。
新版白皮書如此渲染“中國威脅論”,把中國正常的軍事活動說成是地區不安定的誘因,實際是要為自衛隊擴軍備戰制造借口。白皮書公開強調要“增強西南地區防禦態勢”,加強在衝繩的軍事部署,明確將以防衛釣魚島為目標在與那國島設置“沿岸警備隊”,以強化衝繩和東海海域空中防禦為考慮,新編航空自衛隊第9航空團,乃至在先島群島部署陸上自衛隊。
對此,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表示,在南海問題上,日方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妄圖把南海的水攪渾,想渾水摸魚,從中漁利。“我們必須正告日方,南海的航行自由本來就沒有問題,要說問題,反倒是日本等域外國家插手南海問題,破壞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日方妄稱中方依靠實力改變現狀,我倒是想問,日本政府一意孤行非法‘購島’叫不叫改變現狀?日本自衛隊加強西南方向軍力部署叫不叫改變現狀?日方通過新安保法案解禁集體自衛權叫不叫改變現狀?我們奉勸日方停止錯誤言行,以免‘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實際上,中國一直在遵循國際慣例和國際規則,堅決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不被侵犯,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堅決支持各國的公海航行自由並努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安全保護,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問題。
日方的所作所為,根本目的是為其大幅調整軍事安全政策、大力擴充軍備、甚至修改和平憲法制造借口,這種動向值得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與警惕。我們敦促日方反思歷史,尊重事實,停止對華無端指責,停止挑撥相關國家關係,停止欺騙國際社會,以實際行動為中日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創造條件。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