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卡梅倫走了,特雷莎 梅來了。一場公投帶來的政壇劇變沒把獲勝的英國“脫歐派”領袖推上首相寶座,但“脫歐”大戲仍在一步步展開。“脫歐”後的英國會分裂嗎?英國退出對歐盟的未來是何徵兆?對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而言又意味著什麼?日前有印度學者稱,由中印崛起而主導的“亞洲世紀”或提前到來,英國“脫歐”會帶來什麼樣的世界格局變化?對中國是利大還是弊大?《環球時報》記者就此專訪清華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聽他分析英國“脫歐”將帶來的各種影響。3年前,他就對英國“脫歐”作出了預測。
預測是基於科學原理
未來還會有國家退歐
環球時報:您在2013年《歷史的慣性》一書中就預測英國可能在2023年之前退出歐盟,您是基於什麼做出預測的?
閻學通:在我的《歷史的慣性》那本書中,我預測歐盟會更加鬆散,英國非常可能帶頭退出。英國“脫歐”公投後,媒體對我之前的預測報道很多,但似乎對預測和猜測未作區分。預測是依據某種理論原理觀察與其相符合的現象而事先做出判斷,而猜測是在沒有理論原理指導條件下對未來做出隨意判斷,然後羅列兩個現象去印證。
我在書中是對歐盟未來的預測,建立在國際組織成立、維持和解體的原理之上。成員國在受益的前提下才會參加國際組織,參加後只要不受損害,它就不會退出;只在利益受損的條件下才會退出。朝鮮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就是一例。
我之所以在2013年做出英國可能“脫歐”的預測,就是根據上述原理觀察了歐盟給哪些成員國帶來傷害,它們是否有能力和意願承受。“脫歐”公投在英國能通過而在希臘沒通過,主要原因是英國人比希臘人看到更多“脫歐”能帶來的好處,亦即可能擺脫的害處。
英國沒有加入申根協定,沒加入歐元區。英國人看到,保持英鎊發行權使英國可以通過大規模投放貨幣應對經濟危機。而加入歐元區的希臘不能自行發放貨幣,於是在恢復經濟時無法自救。有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驗,英國人堅信與歐盟保持距離越遠,受益越多。而其他成員國與歐盟的距離沒有英國那麼遠,體會不到這個“利”,對留在歐盟的代價沒有英國人體會得深刻。
我這本書裏還預測了德國會讓英國主動退出歐盟,這點也被證實。英國是歐盟內部的“搗亂者”,把英國踢出去有利於歐盟的團結以及德法對歐盟的領導。英國退出使歐盟的領導集體由三駕馬車變成兩駕,德國的權力上升,德法領導力增強,領導集體的內部分歧減少,這對德法只有好處沒壞處。
環球時報:“脫歐”後,英國會因此而分裂嗎?歐盟未來會更團結,還是會不斷有國家退出?
閻學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國家的數量越來越多。聯合國由51個會員國增至194個,加上非聯合國成員的政治實體,已有204個。國家分裂作為主流趨勢尚未到達歷史拐點,還會有更多國家從現有國家分裂出來。政府領導能力強則統一得以維持,領導能力弱則無力阻止國家分裂。這是客觀規律。
就英國而言,從上世紀60年代它的殖民地獨立到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都表明英國政府維護統一的能力在弱化。根據歷史的慣性,蘇格蘭與北愛爾蘭未來分裂出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且呈上升之勢。如果蘇格蘭舉行第二次公投,支援獨立的人不會改變立場,而之前支援留在英國的人群則會出現分化。因此,支援“脫英入歐”的人數會大增。
英國“脫歐”後,還會有國家退出歐盟。今後5-7年還有發生全球性經濟危機的可能,屆時可能有一些國家産生作為歐盟成員無力自救的受害者情結。一方面,歐盟成員國之間發生戰爭的危險較小,它們認為有北約作為安全保障足夠了,因此將會提出收回更多經濟主權的要求。對於中小國家來講,做一個經濟自主的“小而美”國家是理想的。
儘管一些國家的退出將導致歐盟國際地位下降,其內部一致性可能得到加強。德國將三心二意的國家踢出歐盟有合理性。目前歐盟面臨的問題很大程度是由東擴帶來的,從14個成員國變成28個,一致性被嚴重削弱。減少成員國數量,提高核心成員國品質,將有利於歐盟進一步一體化。
歐盟衰落速度可能更快
世界“兩極化”已經開始
環球時報:以英國脫歐為徵兆,歐盟會迅速衰落嗎?
閻學通:歐盟衰落是個趨勢。歐盟並不擁有全部主權,部分主權在各國政府手裏,這樣的機制決定了它難以迅速出臺政策;即便出臺,各國也未必堅決執行。在應對經濟危機時,這一制度的弊端將非常明顯。根據“捕鹿博弈原理”,一群人去捕鹿,突然出現一隻兔子,離兔子最近的人很可能去追兔子而放棄捕鹿,於是鹿逃走了。這個博弈模型強調的是,由於個人利益往往優先於集體利益,遂導致集體利益難以實現。歐盟成員國會更加抱怨歐盟的無效,退出歐盟的想法便可能産生。
2008年金融危機到現在已有8年,未來8年歐盟衰落速度將可能快於過去8年。由於中美經濟增長快於歐盟,歐盟的相對衰落不可避免。絕對衰落恐怕也將成必然,因為英國退出將導致歐盟GDP總量縮小。如果再有別的成員國退出,這個基數會進一步縮小。由於相對衰落和絕對衰落可能疊加發生,歐盟的衰落速度將可能更快。
環球時報:有人説當前世界處於多極化時代。那麼,歐盟的衰落會讓中美兩極的格局提前到來嗎?
閻學通:“化”是一個過程,“格局”是一個定型的態勢。關於冷戰後世界進入“多極化”,人們的看法並不相同。我認為,多極化的判斷與客觀實際並不一致。多極化是個轉換過程,這個過程不能長于格局的定型時間。1945年二戰結束,1949年北約成立、1955年華約成立,10年時間,兩極化完成。這個兩極格局持續了37年,到蘇聯解體。“化”10年,定型37年,是合理的。1992—1996年,國際格局從兩極轉為一極,標誌是當時美日同盟再定義及中俄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大國關係以條約形式固定,這樣一極格局才算定型。“化”5年,定型近20年,也是合理的。
我認為,世界格局的兩極化已經開始,並不存在多極化問題了。我在《歷史的慣性》中預測兩極化在2023年前完成,形成兩極格局。英國“脫歐”帶來歐盟的進一步衰落,由此會加快兩極化的進程,估計會比2023年早3—4年,也就是説2020年兩極格局有可能定型。
環球時報:兩極格局提前到來,對崛起的中國是利大還是弊大?
閻學通:能成為世界兩極化中的一極,對中國當然是好于兩極中沒有中國。不能成為一極,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全球化時代的兩極之一,意味著中國國際地位的大幅提高。在這個條件下,只要中國仍堅持開放政策,中國老百姓會很容易感受到成為一極的好處。例如,中國護照在出國時的好用程度越來越高,人民幣升值,在國際上使用更加方便等。
有人説,多極化比兩極化更有利於中國,因為美國不會把所有精力都針對中國。大國崛起是一場戰略錦標賽,中美兩極化意味只有中美有決賽權。中國能進入決賽,就意味著最強大的對手必定會針對中國。當中國沒有決賽權時,最強大的對手才不針對中國,但這恰恰意味中國崛起無望,民族復興無望。認為多極化有利於中國,等於説中國不要進入決賽,永遠當一個二流國家,因為唯有如此才可減少美國的針對性。
還有人説,現在中國對於兩極格局的到來還沒準備好。這反映出對當前時代的認識不清。世界變化越來越快,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將要在我國沒準備好的狀態下發生。能抓住世界變化機遇的國家才能崛起,而非坐等準備停當再崛起。事實上,永遠沒有所謂“準備好的那一天”,因為世界的變化速度快於國家的準備速度。世界變化不以國家的意志為轉移,永遠不可能有提前準備好。
兩極格局,需要盟友
網路時代,開放為王
環球時報:中美競爭會更加激烈嗎?
閻學通:中國崛起將必然改變現有的世界格局,而美國要維持單極格局,於是形成中美間兩個格局的結構性矛盾。這個矛盾決定了,中美綜合實力差距越縮小,雙方矛盾衝突就會越加劇,利益衝突的領域會不斷地拓展。例如,中國以前不能製造大飛機,中美在這個領域沒有衝突。今後中國生産的C919將實現量産,這自然會與美國的波音爭奪市場。中美在網路安全和南海等領域衝突的形成與加劇也是同一原因。結構性矛盾是零和矛盾,只有如何利用它和如何防止衝突升級為軍事衝突及戰爭的問題,沒有改變零和性質的可能。
所以,中美實力差距縮小越快,衝突激烈程度會越強;縮小越慢,相對就會緩和。如果我國在未來十年建造3—4艘航母,那麼中美在海洋上的矛盾就會上升。如果除“遼寧艦”外一艘不造,矛盾則可能不被進一步激化。
人類維護既得利益的決心大於獲取新利益的決心,這是心理學和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在中美結構性矛盾中,美國要維護其既有霸權利益,而中國則是拓展其國際利益,因此美國的決心應比我國大。這意味美國對華政策將更趨強硬。只有到了不再具備相應實力的時候,美國才會軟化其對華政策。當前美國的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遠大於中國,因此美國依賴軍事手段防範中國的策略是可預測的。
環球時報:美國有自己的聯盟體系,應對兩極化,中國應做哪些準備?
閻學通:國際社會的本質是無序性,即沒有中央政府。無序性條件下,實力發展不平衡規律推動國際形勢的變化。對國際格局是多極化還是兩極化的判斷,將決定我們採取什麼樣的崛起戰略。如果我們認為兩極化趨勢在加快,且中國是其中的一極,我們就需要制定政策應對即將到來的兩極格局。
如何適應即將到來的兩極格局,人們有不同看法。我以為和平競爭應是一個重要戰略原則。為保證大國之間不發生戰爭,中國需要加快國防建設,儘快縮小與美國的軍事實力差距。
此外,中國的對外戰略要適合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以網路為基礎,所以要制定一個在網路領域搶佔主導權的策略,以這個領域作為中國未來主要的戰略競爭方向。誰在網路領域擁有最高主導權,誰就會成為世界主導國家。中國要在網路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就得向世界提供網路公共産品。只有世界各國都使用中國網路服務,中國才能有主導權。如果中國網路建設是自産自銷的産品,中國則沒有主導世界網路的可能性。
兩極格局下,結盟是兩個大國都不得不採取的戰略,戰略友好關係多,主導權就大。對作為一極的大國來説,還沒有比結盟能更有效爭取國際支援的方法。結盟是策略、手段、方法、工具,把結盟定義為“冷戰思維”是教條主義,只會束縛自己的手腳,而不能限制別國。不久前,中俄簽署《關於加強全球戰略穩定的聯合聲明》被一些人認為是政治結盟,但這的確有利於中國崛起。
從結盟來説,就是要以軍事同盟為最主要內容,因為中小國家最需要的是安全保障。亞太地區之所以出現“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就是因為這些國家能從美國得到安全保障。軍援是低成本高收益的外交手段,戰略作用很強。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兩極格局,正在成為新的研究課題。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