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南海仲裁案結果公佈,國際輿論尤其是被美國操控的西方輿論對中國多有不利之辭。雖然仲裁結果並無法律效力,但它確實起到了抹黑中國的作用,還可能會鼓動南海周邊某些與中國有爭議的國家做出損害中國利益的舉動。對此我們須有準備。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主要考驗的就是戰略定力了。説到底,南海的天不會因為這個仲裁結果塌下來。美國對南海軍事態勢早已設定尺度,它在南海的所有行動就是一場秀,想既讓中國難堪又不至於與中國徹底翻臉。美國這樣做的原因:一是打壓中國的挑戰者勢頭,這樣才能維繫美國霸權。二是美國無法依靠自身力量重整國內經濟,唯一辦法就是利用軟實力搞壞搞亂其他國家,進而凸顯美國經濟相對良好。歐債危機、烏克蘭危機、中東顏色革命乃至中日釣魚島爭端,美國已經搞了一圈,搞哪兒哪兒亂,屢試不爽。現在它又選擇了南海這個點。三是通過擾亂中國,促使東亞國家追隨美國加入TPP,這樣就將中國排除在外,迫使中國經濟繼續下行。四是借機推進其第三次“抵消戰略”。不僅在南海攪局,作為該戰略組成部分,美國還借助朝鮮核子試驗之機,迫使韓國接受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其目的都是為了抵消中國在第一和第二島鏈內已形成的軍事優勢。
有人擔心仲裁結果公佈後南海會發生戰爭,我覺得這種擔心沒必要。雖然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都擺在了南海,但顯然不是為了戰爭而來。美國人很清楚,兩艘航母在南海航行通過沒有問題,但真打仗的話,兩艘航母可能都回不去。南海這片水域作為戰場來講太過狹小,如果發生戰爭,唯一佔優勢的國家就是中國,這源於與地緣有關的各方面因素。美國雖然軍事力量強大,但其漫長的補給線根本滿足不了在南海開戰的需求,菲律賓、關島等地也無法滿足這種需求。
這次仲裁案可以説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面臨的最嚴重地緣政治危機。在應對過程中,我們也要汲取經驗:首先,我們需加大話語能力建設,以前那套話語體系現在顯然不夠用了。
其次,在軍事上,我們應有更多手段和辦法。保持警惕並隨時做好應對意外情況的準備仍然必要,但還需學會給麻煩製造者製造麻煩、給問題製造者製造問題,進而擺脫總是被動應對的局面。對於“韜光養晦”,過去我們多少有些誤解。它的意思是不爭當老大,但決不是要忍受被動挨打的局面。而且也不只有被侵略才算被動挨打,遭別人設套算計或蓄意抹黑,同樣也是被動挨打。在這方面,我們必須學得更聰明些,學會變被動為主動。
第三,歷史上諸大國、包括現在的美國都擅用軍事手段特別是非戰爭軍事行動來達到目的。中國已是大國,但在這方面明顯經驗不足,需虛心向對手學習。▲(作者是國防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