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産廣島“原爆圓頂”,至今依舊保留著原子彈爆炸後的原貌,是爆炸中心區附近少數在原子彈的強大威力下沒有倒塌的建築。70年來,這座建築歷經風雨,向世人講述著和平的意義。
奧巴馬訪問廣島,日本政府有關部門也借機發揮,讓奧巴馬的廣島之行具有更多有利於日本的因素。儘管美方多次明確表示此訪不會道歉,但據共同社24日報道,美國大約70名文化名人和知識分子近日向白宮發出公開信,要求奧巴馬訪問廣島時會見廣島的核爆受害者,同時重新考慮是否應該對美國投下原子彈進行道歉。
現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美軍向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的那段歷史。
美國為什麼對日本投擲原子彈
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軍一架B-29轟炸機飛臨日本廣島市區上空,投下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8月9日,美軍又出動B-29轟炸機將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投到日本長崎市。
日本每年8月舉行大規模紀念活動,把日本描繪成二戰“受害者”的形象,但很少提及日本遭原子彈攻擊的歷史背景。事實上,日本才是真正的戰爭加害國,好戰的日本軍國主義才是日本遭到原子彈轟炸的真正罪魁禍首。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德國法西斯宣佈無條件投降。歐洲戰場戰事終結。而此時的亞洲太平洋戰場,日本正在負隅頑抗。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隨著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勝利,以及蘇聯單方面廢止《蘇日中立條約》,日本法西斯的失敗命運已不可避免。但日本舉國上下決心負隅頑抗,並幻想時來運轉,贏得轉機。日本軍方甚至制定了魚死網破的決戰計劃,拼命擴充本土防禦部隊數量。
按照盟軍當時的作戰計劃,要迫使日本投降,戰爭可能會持續到1946年底。如果進攻日本本土,估計將造成約2000萬軍民死亡,其中包括50萬盟軍。
1945年7月16日,首次原子彈爆炸試驗取得成功。盟國方面明白這種殺傷力極強的武器帶來的後果,以及使用者應當承擔的責任。但日軍在菲律賓製造馬尼拉大屠殺、“巴丹死亡行軍”,在中國製造南京大屠殺以及偷襲美國珍珠港等,其殘酷和野蠻已達到了令盟國憤怒的地步。盟軍認為,就日本軍國主義的好戰本性,不使它付出沉重代價,不對其形成致命威懾,日本絕不會放下屠刀,亞洲各國民眾付出的代價勢必更為慘重。
原子彈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投放加速了日本的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英國《每日郵報》2014年10月9日報道,美國于1945年8月向日本廣島(Hiroshima)和長崎(Nagasaki)投放兩顆原子彈的最後準備工作照曝光。圖為一群人正在日本南部馬利亞納群島的提尼安島上對原子彈外殼進行檢查,美軍從此地起飛襲擊廣島和長崎。
消失在蘑菇雲裏的城市
人類第一次使用核武器
1945年8月2日,美軍第2航空隊司令部下達作戰命令,確定8月6日淩晨由7架B-29飛機對日本實施原子彈轟炸。其中一架為原子彈載機,由大隊長蒂貝茨親自駕駛,他命令2名士兵在機頭上寫下了他母親的名字——“伊諾拉 蓋伊”。
8月5日下午,一枚用鈾作裂變材料的原子彈“小男孩”已準備就緒。技術人員將一小塊鈾固定在彈殼內,然後將4噸重的“小男孩”放入機艙內。飛行員們一整夜都沒睡。
1945年8月6日淩晨2點45分,“伊諾拉 蓋伊”號的副駕駛開動了發動機,離開馬利亞納群島。為節省燃料,飛機在5000英尺高的低空向目標飛行。7點30分,飛機開始了耗時45分鐘的爬升,最後飛抵了1萬米高空。先行派出的氣象偵察機報告廣島的天氣適宜投彈。於是機長蒂貝茨下令飛機向日本本州島南端城市廣島飛行。
這時,除了機長等少數人,許多機組成員並不確定此行目的是什麼。而機長則隨身攜帶劇毒的氰化物膠囊,目的是萬一被俘也能保住原子彈的秘密。
這一天廣島異常炎熱,早起的人們已經開始忙碌起來。7點20分,城市上空響起了一陣警報,數架美國飛機飛入廣島上空,盤旋一週便匆匆離去了。大約半個小時以後,警報聲又響了起來,“伊諾拉 蓋伊”號和護航機已接近廣島。廣島市民對於這種習以為常的空襲警報似乎已無動於衷,因此很少有人進入防空洞隱蔽。他們有的在工作,有的在趕路,有的呆在家裏,有的還在街上仰視遠處的飛機,以為這幾架飛機還會像剛才一樣,巡視一圈便會離去。
此時,機長蒂貝茨已對著麥克風鄭重地向全體機組人員宣佈:“我們準備轟炸廣島,機上錄音設備已經打開,這是為歷史錄音,請注意你們的語言。” 蒂貝茨對著話筒一字一頓地説:“我們即將投擲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
8點10分,投彈手瞄準了廣島市中心的相生橋。8點15分,隨著機長一聲令下,炸彈艙門自動打開,原子彈向大地墜落。
飛機由於重量突然減輕,猛地向上一躍。蒂貝茨駕駛飛機來了一個60度的俯沖和160度的轉彎,然後操縱飛機加速航行。一名機組成員開始倒計時,數到本該爆炸的43秒時停了下來,他自言自語地説道:“難道是顆啞彈?”
就在這一瞬間,一道耀眼的白光照亮了整個飛機。當地時間8點16分,爆炸當量為1.3萬噸TNT炸藥的鈾彈“小男孩”在離相生橋不到200米位置上爆炸。
強光刺得機組人員睜不開眼,衝擊波使B—29的機身如同受到高射炮射擊一般劇烈晃動。後來機長蒂貝茨如此形容這一刻:“我們轉過身,向廣島望去。這座城市消失在恐怖的巨大蘑菇雲裏。”
這是人類第一次使用核武器。投彈手范柯克記得聽到有人説戰爭結束了——“我也這麼想。”
到1945年8月,盟軍“曼哈頓計劃”執行者總共設計出兩種型號的原子彈。美國陸軍航空隊第509混合大隊配屬波音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負責從日本南部馬利亞納群島(Mariana Islands)的提尼安島(Tinian)出發,于1945年8月6日將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投向廣島,3天后又將名為“胖子”的原子彈投向長崎。圖為1945年8月6日被投放到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正在做零部件測試。
“滿世界都是行走的‘鬼’”
“時間較早,清晨依然溫暖而美好,”廣島醫師蜂谷道彥在日記中這樣開頭,記敘8月6日中的事件,“黎明過去,無雲的天空中反射著陽光,與我的花園中的陰影形成舒適的對比”。
“就在我抬眼往天空觀看時,”一名當時只有5歲的婦女回憶説,“一陣白光閃爍,植物的綠色在這種光的照射下看上去就像枯葉的顏色”。
越是靠近,這種光照就越是強烈。一名當時的大專女生回憶説:“我們的老師説:‘啊,有一架轟炸機!’這使得我們抬頭往天空看去,話音剛落,我們感到一陣巨大的閃電。我們立刻失明瞭,隨後,一切都恰像是神志失常般的瘋狂。”
就在同一瞬間,鳥在半空中被點燃了。蚊子、蒼蠅、松鼠和家養寵物都爆裂而死。就在這一瞬間,這個城市本身地表上的礦物、植物和動物都遭到毀滅。
衝擊波以每秒3.2千米的速度從爆炸中心向外傳播,並每秒迅速上升了數百米,然後減慢到每秒335米,騰起的煙塵形成巨大的雲柱。“我的身體看來全變成了黑色,”一名廣島物理學家説,“一切都好像變成了黑色,到處一片黑暗……當時我想,世界末日到了。”
一名逃到街上的雜貨商事後這樣描述他看到的世界:“人們的相貌是……唉,他們都因為灼傷而皮膚變黑……他們都沒有頭髮,因為他們的頭髮被燒掉了,一眼看去,你無法説出你是在看他們的正面還是在看他們的背面……他們將胳膊抱(在他們的胸前)……他們的皮膚——不僅是他們手上的,而且也有他們臉上的和軀體上的——都挂了下來……如果只有一個或者兩個這樣的人……也許我不會有這樣強烈的印象。然而,無論我走到哪都遇到這樣的人們……他們中許多人就死在了街上——我仍然能夠在頭腦中想起他們的形象——就像在行走中的鬼……他們看上去不像是這個世界的人……他們走路的方式非常特別——非常緩慢……我本人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從這些嚴重受傷的倖存者的面部和軀體上挂下來而剝落的皮膚,緣于先是被熱閃爍瞬間燒起水泡,然後衝擊波又將其剝落下來。
當時街道上有些屍體仍然保持著完整的走路姿勢,看上去好像他們被死亡凝固住了。另有一些屍體四肢伸開地躺著,好像是某個巨人將他們從很高的位置摔下而死……除了幾座鋼筋混凝土建築外,沒有任何東西存留下來……這座城市的每一塊土地就像是荒漠,只有一堆堆碎磚和碎瓦片。蜂谷回憶稱,“我不得不修改毀壞這個詞語的含義或不得不選擇別的詞語來描述我所看到的一切。浩劫可能是更好的詞語,然而,我真的無法用語言描述這一場景。”
美軍投放原子彈,造成廣島至少9萬人死亡,長崎至少6萬人死亡。其中,除了大多數人在爆炸當天死亡,在隨後幾個月中,大批日本人因燒傷、輻射、疾病等其他傷害相繼死亡。雖然廣島有相當多的駐軍,但死者中大部分是平民。圖為弗朗西斯 伯奇(Francis Birch)在即將投放于廣島的原子彈上寫下“小男孩”,站在右邊的諾曼 拉姆齊(Norman Ramsey)正在觀看。
倖存者飽受病痛折磨
沒有死的人們看來一度有所康復,然而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生了奇怪的病:主要症狀是噁心、嘔吐和沒有胃口;腹瀉,大便中含有大量的血;發燒、虛弱;血液滲到皮下使身體各個部分出現紫色的斑點;口腔、咽喉和牙齦發炎和潰瘍;直腸和尿道出血;毛髮脫落;血液中的白血球數量極少……這是一種慢性過程直到死亡。
權威的日本研究報告解釋説,在醫學史上,“原子彈病是全身輻照的嚴重致命的病例”。從原子彈發出的伽馬射線的直接輻射破壞了暴露的軀體組織。特別是那些産生抗感染的白細胞的組織。大劑量的輻射也刺激一種抗凝因子的産生。這些攻擊的結果是大量細胞組織死亡、大規模出血和大規模感染。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大量的人口經歷過如此廣泛和致命的電離輻射的攻擊。
估計認為,到1945年底,廣島核爆造成的死亡數字為14萬人,這次毀滅的死亡率為54%,是一種極為密集的死亡情況。1946年初,有科學家計算出“小男孩”造成的人員傷亡,比普通高爆炸彈高出6500倍。
1945年8月9日淩晨3時50分,兩架B—29重型轟炸機從提尼安島起飛,其中一架攜帶著一顆名為“胖子”的原子彈。這是美國計劃中對日本的第二次核打擊。轟炸造成長崎市23萬人口中的8萬餘人當日傷亡和失蹤,城市60%的建築物被毀。
數日後,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原子彈爆炸後,蘇聯對日宣戰。數天后,日本于8月15日向盟軍投降。圖為原子彈“胖子”組裝畫面,它于1945年8月9日被空投到長崎。
投彈手回憶廣島投彈內幕
投彈手西奧多 范柯克生前回憶説,1945年8月5日,在他們駕機出發執行“廣島投彈任務”的前一夜,“伊諾拉 蓋伊”轟炸機上的所有機組人員都非常緊張,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將向廣島投上一顆人類迄今為止發明出來的最具殺傷性的武器——一枚重約4噸綽號“小男孩”的原子彈,這枚原子彈爆炸後,將會在眨眼間導致成千上萬人死亡!
范柯克稱,當時他只有24歲。為了平靜緊張的神經和情緒,轟炸機機組人員一直玩撲克玩到了淩晨兩點,直到任務出發時刻的到來。機長保羅 蒂貝茨駕駛“伊諾拉 蓋伊”號轟炸機從太平洋小島蒂尼安島衝上天空,載著其他“廣島投彈任務”的機組人員和“小男孩”原子彈飛向廣島上空。
8月6日8點15分,當原子彈從打開的飛機艙門投向底下的廣島時,身為轟炸機導航員的范柯克緊張地看著表,他知道,如果43秒鐘後沒有任何事情發生,那就説明這枚原子彈的引爆器出了問題,沒有發生引爆。范柯克還知道,如果原子彈發生爆炸,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1000倍的高溫和巨大的爆炸衝擊波將會立即掃平整座城市,甚至連他們乘坐的“伊諾拉 蓋伊”號轟炸機都可能受到爆炸波牽連。
范柯克回憶説:“當原子彈爆炸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謝謝上帝,它終於引爆了’。但我們當時仍擔心它到底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一些科學家預言,原子彈的爆炸會在大氣層中引發連鎖反應,可能會摧毀整個世界。在我們出發前科學家還警告我們,我們的轟炸機必須遠離爆炸中心達11英里遠,否則爆炸衝擊波會撕碎我們的飛機。
范柯克回憶稱,原子彈爆炸後發出了足以使人失明的強烈光波,當爆炸波以音速般的速度追上他們駕駛的轟炸機時,尾炮手鮑伯 卡倫發出了恐怖的驚呼聲。范柯克説:“我們被衝擊波狠狠撞擊,飛機展開了第一波搖晃。我們被撞得摔出了座位,當時的聲音聽起來就好像飛機被撞成了兩段一樣。 ”
當“伊諾拉 蓋伊”號轟炸機恢復平衡後,范柯克和其他機組人員看到一個巨大的蘑菇雲爬升到了13.7公里高的空中,而底下的廣島市則被厚厚的濃煙覆蓋著,很難看清原子彈爆炸後的具體影響。不過范柯克知道爆炸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他回憶説:“蘑菇雲看起來像是燃燒滾油的大鍋爐一樣,我們能夠看到蘑菇雲邊界處的火光。沒多久,我們的無線電報員迪克 尼爾森就説:‘我們知道,戰爭已經結束了。 ’我們無法想像,在我們釋放了這樣毀滅性的力量後,日本人怎麼還可能繼續戰鬥。 ”
轟炸機機組人員在飛回基地的6小時旅程中,一直傾聽著無線電,希望聽到日本宣佈投降的消息。可是事實上,直到3天后,當另一個美國轟炸機小組向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後,日本才不得不在幾天后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
“胖子”組裝完成後,工作人員開始在上面簽名。
連結
為何選擇廣島和長崎?
究竟該將原子彈投向哪些目標最為合適?美國總統杜魯門專門責成美國軍方成立了一個“臨時委員會”負責此事。該委員會認為投彈目標具備下列條件最為理想:一是具有完整的軍事設施,二是可有效顯示原子彈殺傷破壞效果,對日本能起到巨大的震懾作用。
美陸軍部長“力保”京都
經過研究,“臨時委員會”最後列出了京都、廣島和新瀉為合適的打擊目標。其中京都最理想,它是日本的千年古都,而且是有著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更重要的是其地形能使技術人員清楚地判斷原子彈的效果。
但陸軍部長史汀生認為京都是日本的宗教和文化歷史聖地,徹底毀掉它將使“日本人永遠不會原諒美國。”他還非常氣憤地跑到白宮要求杜魯門總統親自出面擺平此事。無奈之下,杜魯門總統只好與“臨時委員會”再三協商,最後決定把京都刪去,另將小倉和長崎列入原子彈轟炸可供選擇的打擊目標。
1945年8月6日,廣島遭遇了人類史上第一次核打擊。
壞天氣“救了”小倉
8月9日,美機又按計劃對九州的海岸港口城市小倉實施原子彈轟炸,但惡劣的天氣挽救了小倉。
因雲層籠罩,美機連續轉了幾圈都無法找到瞄準點,要命的是飛機備用油料箱開關失靈燃料告急,飛行員只得向上級請示臨時更換目標,將第二顆原子彈“胖子”投向另一預備目標長崎,全城8萬多人被送進了火海地獄。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