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軍事瞭望

專家:北斗系統可使解放軍目標追蹤能力提升1千倍

2014年06月10日 16:12:00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原標題:北斗、格洛納斯可以相容互補

  據俄新社6月6日報道,俄主管軍工的副總理羅戈津當天出席新西伯利亞“技術工業”論壇時表示,中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實現優勢互補。

  羅戈津指出,俄方的格洛納斯對高緯度定位較好,而中方的北斗偏重低緯度。“中俄合作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將與西方導航系統不分伯仲,前景廣闊。”

  軍事專家分析稱,“只要實現兩國的接收終端大面積相容北斗和格洛納斯,這樣,我們走遍中俄大地就能一路暢通。”

  俄方這一表態的前提是,由於美國拒絕俄羅斯在美建立格洛納斯系統地面站,俄羅斯警告美國,今年9月將限制美國GPS在俄地面站的軍事用途,乃至將其關閉。

  為無數“路癡”帶來福音的衛星導航,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鮮為人知的是,它最早其實是超級大國為了給洲際核導彈指示目標而創造出來的。

  20多年以來,衛星導航系統成為一盞不滅的天燈,照亮了整個戰場。在專家看來,擁有了我們自己的北斗導航系統、擺脫對GPS的依賴後,中國軍隊乃至整個中國社會體系,都因此被賦予強大的威力與堅韌的生命力。

  導航星座,賦予戰爭主動權

  實現精確導航與定位,是軍事行動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也是古往今來軍事家的一大夢想。

  美國《軍事評論》雜誌曾直言不諱地説:“誰能掌握衛星導航優勢,誰就掌握了戰爭主動權。”1991年海灣戰爭中,尚在試運作階段的GPS就一鳴驚人。隨後,在南聯盟、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場上,GPS支援的作戰平臺和制導武器發揮了巨大作用。

  現代戰場上,艦艇、飛機、戰車、導彈、炸彈甚至單兵,都擁有了衛星導航終端,清晰地知道“我在哪,我的目標在哪”。衛星導航系統已成為資訊化軍隊的關鍵性基石之一,在聯合作戰、戰場態勢感知、精確打擊、情報偵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確保領先地位,美國正計劃對GPS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技術升級。升級後的美軍第3代GPS預計在2015至2020年全面運作,其信號發射功率將提高100倍,信號抗干擾能力提高1000倍,定位精度提高到0.2至0.5米,可使衛星制導彈藥的精度達到1米以內。

  依賴GPS,美國一卡脖子就抓瞎

  如今,全球用戶只需購買GPS接收機,便可免費享受該服務。

  不過,GPS系統是美國政府的國家資産,由國防部負責管理。美國保留了限制GPS信號強度和精度,或者徹底關閉GPS服務的權利,以便美軍及其盟國可以在衝突時獨享GPS服務。

  軍事專家宋忠平對記者表示,一個沒有自己獨立導航系統的國家,平時只能使用比軍用GPS信號精度低的民用信號。最要命的是,一旦與美國發生衝突,本國GPS信號極有可能被掐斷,大量平臺與武器都會陷入“兩眼一抹黑”的境地。

  事實上,美國這樣做並非沒有先例。據宋忠平透露,1996年臺海局勢緊張升級,中國在開展大規模軍演時,就發現GPS信號人為中斷。而在海灣戰爭時,美國甚至還一度關閉對歐洲的GPS服務,連盟友的利益都可以犧牲。

  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就成為各國很自然的選擇。

  早在1970年代,蘇聯就開始發展格洛納斯(GLONASS)系統,與GPS同時起步,今天已成為兩大已建成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歐盟聯手打造“伽利略”系統,還一度邀中國“入夥”,但因為多國需求難以協調,至今步履維艱。印度和日本也在計劃自己的區域衛星定位系統。

  而近20年來,北斗系統異軍突起,從一代發展到二代,目前已覆蓋亞太,預計將在2020年完成組網,實現全球覆蓋。

  我軍用北斗,定位精度媲美軍用GPS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辦公室主任冉承奇曾公開表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把解放軍的目標追蹤能力提高100到1000倍,還能減少軍用開支的經濟負擔。

  儘管一開始著眼於民用領域,升級到二代的北斗系統,顯然會是一個戰鬥力倍增器。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稱,在供民用交通使用時,北斗的精確度可能在10米以內,而軍用型的定位的精度要高得多。“至少美國第三代GPS系統投入使用前,中國軍隊將享有與美國使用GPS同樣的高精度。”目前,第三代GPS尚處於原型階段。

  而宋忠平則認為,軍用北斗系統的精度標準,肯定比民用版高一個數量級,達到1米級別。“相對於GPS,我們其實具有一定的後發優勢。”

  英國路透社在報道中稱,中國軍隊目前使用的是GPS和格洛納斯系統的民用版。一旦北斗系統完成35顆衛星的部署,將令解放軍實施“外科手術”式的遠端打擊的能力極大提高。(屠晨昕 李小健)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