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中華文化的根基保住了文言文

2017年09月13日 08: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當局“教育部”課程審議會大會決議高中語文文言比例維持45%至55%,臺灣《旺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這顯示出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強大生命力。蔡當局執政20個月來,不斷宣示“維持現狀”,但是在“九二共識”和兩岸關係定位問題上繼續回避,在文化教育上“去中國化”。誠然,臺灣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多元文化,但是基礎仍然還是中華文化,所以説臺灣多元文化的主體毫無疑問也是中華文化。假多元文化之名行“去中華”之實,並不能否認中華文化在臺灣的主體性,卻可能會傷害青年世代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從而形成文化斷裂和認同轉換,甚至造成臺灣文化空洞化後果,其危害不可謂不深。

  社論摘編如下:

  蔡當局執政20個月來,不斷宣示“維持現狀”,並在兩岸及“外交”政策上,遵行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挑釁、不對抗政策,但未能換得兩岸的互信。究其因,一方面是因為蔡當局在“九二共識”和兩岸關係定位問題上繼續回避,另一方面則是蔡當局在文化教育上“去中國化”的政策與作為。

  最近臺當局“教育部”以改革名義減少歷史科和語文科的中國元素比重,歷史科刻意淡化中國史,語文科則壓縮文言文數量,引入日本文學素材,因而引起臺灣民間強烈反彈。誠然,臺灣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多元文化,這也使得臺灣在面對大陸時,可以展現自己的文化主體性,但這種主體性與上海的海派文化和廣東的嶺南文化無異,後者同樣雜糅了各式異語文明元素,但無法否認的是,上述地區的文化基礎仍然還是中華文化,即便各有自己的主體性,也不至於成為單獨的文化類別,臺灣多元文化的主體毫無疑問也是中華文化。

  假多元文化之名行“去中華”之實,並不能否認中華文化在臺灣的主體性,卻可能會傷害青年世代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從而形成文化斷裂和認同轉換,甚至造成臺灣文化空洞化後果,其危害不可謂不深。所謂天然獨,正是從長期片面教育灌輸的洗腦中建構出來,與臺灣的歷史和現實都不相符,是一種典型的存偽去真。更嚴重的危機還在於,這將導致下一代的臺灣民眾與大陸的心理距離愈來愈遠,並將視大陸為與己無關的他者。

  過去兩岸雖有政權與制度之爭,但卻不會否認彼此的歷史和文化連結,但若按照蔡當局的政策思路發展下去,未來的臺灣民眾恐怕都不會再承認兩岸民眾共用共同的血緣、歷史和文化。這無疑是對兩岸關係的巨大衝擊。

  面對外界壓力,臺當局“教育部”課程審議會大會決議高中語文文言比例維持45%至55%,和臺灣教育研究院課程研究發展會草案一致,這一方面顯示出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強大生命力,另一方面,就兩岸關係而言也是個正向訊號,説明蔡當局在此問題上總算保持了基本克制,避免採取過激行動傷害兩岸關係。對此,無論是臺灣社會還是大陸當局,都可以給予肯定,期望蔡當局能繼續與大陸相向而行,並從此更加珍惜兩岸文化連結的重要性,積極採取措施延續兩岸文化共同體。

  臺灣社會也該借由此一事件深入反思,並建立民間社會主導的文化主體性。蔡當局在文言文比例問題上雖決定“維持現狀”,但尚未看出有全面調整“去中華文化”的意願,也沒有積極尋找辦法化解兩岸的分歧,在這種情況下,若想扭轉歷史文化領域的“去中國化”趨勢,就必須依靠在野黨和民間社會的力量。

  國民黨向來維護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延續與復興,現在更有責任監督臺當局,要求其修正錯誤的作法。作為最大的在野黨,國民黨可以通過臺灣“立法院”的議事程式質詢相關部會,甚至發起動議阻止臺當局有關部門的蠻橫處理。而在國民黨執政的縣市,也有必要在地方自主的範圍內堅持既有的教育政策,不能任由民進黨當局踐踏中華文化的尊嚴。

  當然,以目前國民黨的境況來看,很難有效措施阻止民進黨當局的所作所為,因此,更應該借助臺灣蓬勃的民間社會發起中華文化保護運動,民間組織也有能力在臺當局之外扮演同樣重要的公共角色。這次文言文比例爭議,臺當局“教育部”最終願意妥協,就是學界發起的聯署行動産生足夠壓力使然。

  這也讓我們對未來可以抱持足夠的信心,臺灣社會仍然堅持中華文化主體性的人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在整個社會推廣中華文化,並引導青年人學習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以保留中華文化之根。

  大陸一直將復興傳統文化作為己任,從中央到地方都推出無數的文化項目,而對臺灣民間社會來説,這意味著有無數的資源和機會可以讓臺灣青年一代深度參與,並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建對中國的歷史文化認同。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